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青年如何突破險惡的就業環境 引言

青年如何突破險惡 的就業環境 引言
引言/王振圍(高雄市民族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近一年來,大眾媒體無形中強化各種對立,貧富的對立,世代的對立,公務人力與非公務人力的勞工對立,不斷的對立,對立有時帶來改革,帶來進步,有時候卻只帶來內耗。
我們需要衝突來看見問題之所在,但對我們而言更重要的是,處境的改變。而青年就業目前正面臨嚴厲的考驗!13%的青年失業率,意味著當我們從高中職、大專院校畢業時的,8個同學中,就有1個人失業、找不到工作。是工作機會少?還是青年就業能力差?或是背後有哪些原因?
在個人層面,也許我們可從生涯成就公式,找到提昇自我條件的途徑?但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個人的處境,而是整個全球性的就業挑戰!
大專畢業生普遍拿著22K的薪資,約僱人力增加、一生轉換職業次數也增加,更造成長期薪資不易提升,我們又可以如何扭轉與改變這些困境?
這是我們,我們的學長姐,我們的學弟妹,我們這個世代正面對的嚴竣挑戰!我們該如何自救?
引言討論的大綱:
青年正面臨什麼樣的就業困難?
在青年就業議題中,我最關心的是哪個部分?
我認為我們的機會在什麼地方?
我聽過哪些可能有助於改變現況的觀點、實際作為?

從個人、社會文化、家庭三個層面,我們可以如何化解困境?

78年級生的危機與轉機

78年級生的危機與轉機
覺青性電子報第8期「青色半獸人」 20128
文/王晧安

臺灣的經濟情形不如以往,自20002010臺灣平均薪資只成長了9%,但新加坡卻成長了38%,物價反而飛漲,大部分的人成為薪光幫、月光族。1970年原本自傲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臺灣,早被新加坡與韓國超越,韓國更已躋身開發中國家之列。臺灣青年似乎正面臨社經環境的大挑戰?
近來臺灣青年對於社會經濟情形,充斥一股低迷的氣氛。人口少子化與老年化,造成國民平均年齡上升,退休平均年齡延後,就業平均年齡延後,青年失業率不斷上升,非典型就業人口不斷上升,平均一生轉職次數持續增加,國債高舉,年輕一代擔心退休後無法順利從公保與勞保中拿到老年給付……。年輕人一窩蜂考公職,考上公職卻發現薪資待遇與福利比想像中差,甚至不再是鐵飯碗,完全今非昔比,連代表中產階級的公職人員都越來越苦,彷彿宣告全民均貧的時代來臨?上一代辛苦帶來豐碩的經濟果實,78年級生童年時臺灣社會安逸富足,但似乎也生存在危機的世代。
回想上個世代,美國援助台灣,台灣快速地進行農業現代化,重工業、輕工業、加工業、服務業與國家建設帶動社會發展,前輩們的勤快、勤勞、毅力塑造了「吃苦耐勞台灣牛」的形象。
這幾年來,我發現許多年輕人面對工作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挑戰,讓自己持久一點、多歷練一點、多磨一下、多停一下、多聽一下的「持久力」,打工多原本覺得自己只想待2天看看,多撐一週,做了一週覺得自己快死了,再多撐二週,原本覺得自己可以做三個月,再多撐一個月。
因為,我們年輕最大的劣勢就在「缺乏經驗與歷練」,從學校走出來接觸工作,就在幫助我們了解社會的殘酷與現實,面對非預期、不熟悉的工作內容是正常的。正因為社會需要持續發展、需要有活生生的人來面對不同的改變,因此需要有各式各樣的勞動者加入,據前輩們的經驗分享,通常3年、5年、7年各要面臨不同程度的「門檻」,我們得自我面對、好好歷練,跨越過去才有機會自我統整,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專業人才。
我們,青年,代表了這個世代,代表了下個世代過什麼樣的生活,我們需要更有能力,更有毅力,更有創意,才能為我們開創更好的未來。如果不想「呷人頭路」,那就創業吧!不只為自己創造機會,也為別人創造機會,更是為臺灣社會創造機會。我們是危機的世界,也是自救的世代,更是機會的世代!

Views: 91 
Last updated on: 2013.10.12 
by: tasshow



:: 首頁 > 校園性/別社團 > 好青春寒期營 > 2013好青春研習營 > 發表成果 > 尋找青年就業的轉機

尋找青年就業的轉機

尋找青年就業的轉機
臺灣立報「性別大補帖」專欄201313
文/王皓安

小光是知名國立大學的校友,但因為大學投入的科系,雖然是自己所喜愛的,但不想以此為職業,因此畢業後,得先找個暫時的工作戚身,也不知道何時兵單會來,職涯此時又需中斷。
當完兵後,與社會脫節一段時間,又需要一段時間讓自己重新適應「老百姓」的生活,換回「老百姓」的語言,繼續尋找下一個可以讓自己溫飽的地方。究竟能做些什麼?得找到入行門檻低的行業,或是低技術的工作,不然就參加職業訓練,補補習,能自己的技術再充電,重新出發。
身邊有許多年輕人,都和小光一樣,一一從學校畢業,但也讓我見識到「畢業即失業」的現況,也讓我對於「就業」這個概念與青年的關連更加重視。這幾年臺灣年輕人的失業率,一直是壯年的3倍,大學生滿街跑,使得大專畢業失業率也超過高中職畢業的學生,退休年齡的延長,某種程度影響了青年投入職場的機會。
一旦畢業,助學貸款追著跑,家人工作的期待聲聲催,在家裡真的是一天也待不住,還是努力往外跑,多結人脈,多找工作,先求有再求好,創業嗎?沒經驗、沒資金,要會技術,要會管理,要知通路,要能行銷,一切也不容易呀!
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起薪低,工時長,往往是約聘僱、人力派遣的性質。當社會非典型僱用越來越多,意味著工作越久,薪資增加的幅度不再因此增加,非典型僱用雖然創造了人力資源彈性運用的空間,對大企業有利,卻薄了新就業世代的荷包。因此也容易帶動年輕的勞動者得隨著準備轉職,不斷面臨職場新的挑戰,不斷地投入,再適應,再不斷地轉換,再適應。如此一來,也造成各職場的技術、經驗傳承容易中斷,況且,許多實務領域的創新、蛻變、效率的提昇,仰賴職場的長期投入。
在性別刻板的概念中,男性與就業有較強的連結,因此男性在就業上面臨較大的壓力,更必須推著自己找找找,來證明自己「會工作」、「有價值」,才不會被人說「沒路用」,同時提昇自己在婚姻市場的競爭力。逼著男性有更好的社會適應力,不想要被看不起,那就吃苦耐勞些,熬下去再說,什麼理想,過去什麼專業背景,就別太多了,為了那一點男性的尊嚴,工作吧!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女性就業率上升,非典型僱用增多,常被資本市場視為廉價勞動力的女性勞動者大量投入職場,相對男性則易因為工作場所業務縮編,或是歇業,而導致男性被迫離開職場,經濟不景氣對男性失業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但經濟復甦的時候,男性就業率回升,女性再次面臨各種社會上既有偏見,離開職場的女性也變多,成為女性主動失業的主因。
整體社會的經濟發展與就業環境,牽動著青年及不同性別勞動者的生活。需要政府與民間合力發展創新產業,增加工作機會。青年得自救,也要為自己爭取、營造一個友善的職場。今日臺灣的經濟與就業困境,世代間不管是批評椰子也好,草莓也好,蘋果也好,水蜜桃也好,口水太多了,還是停止內耗,合力找到整體經濟發展的出路才是。

Views: 68 
Last updated on: 2013.10.12 
by: tasshow




社會「薪鮮」人
社會「薪鮮」人
覺青性電子報第13期「汁液型男」 2013.01
文/台大潤滑液男孩 陳小柏

朋友相聚台南為出國唸書的學姐接風。10幾個人因曾在台大的自治圈及不同議題努力(如樂生、性/別、野草莓等運動)而相識相惜,有人出國唸書深造、有人在台灣唸碩班、有人出社會工作,還有像我米蟲之輩。
早就在幾個月前約好要吃台南大菜名店,好吃歸好吃價格也是不便宜,席間大家開玩笑的說這一攤不能均分,要從大家的薪資按比例出錢。於是我們拿了紙條,每人寫上自己的月薪,折好放盤子上,再一個一個打開,讓大家猜猜討論這個薪水大概是誰的。
頭幾張開出來還真是慘不忍睹,月薪40006000,當然指派給幾個苦哈哈的研究生,真的要破萬的研究生可是因為課修完了,有比較多的時間認份兼了4個助理工作(想當然論文就……)。幾個畢業出來工作的,除了一位法官、政府特考官員以及在跨國壟斷公司上班的還有3040K起薪外,其餘的勉強在法定最低基本薪資苟活著。
這世道不好啊!大家笑嘻嘻的哀嘆著。其實哀歸哀,本知道我們這種怪咖本來就不該奢望賺大錢,而那些從來不關心公共事務,對我們這些在泥土裡打滾「不務正業」的套裝菁英們,各個早已步步高昇,認為賺不到錢是自己不努力。這群夥伴心裡都雪亮,錢不會是唯一的努力目標,我們做了選擇。
席散,大家各自拿起手機拍桌上排序好的薪水列,說希望5年後大家會有些不一樣,另一個人幽幽的回說,大概還是這個樣子吧!我們把那張照片上傳到FB上,標題是「台大人生失敗組」,挺自豪的。
還好,深夜話題一聊,看來薪水的多少跟性愛經驗與品質不是成正比的,真是讓人欣慰不少。

Views: 79 
Last updated on: 2013.10.16
 
by: tasshow



 首頁 > 校園性/別社團 > 好青春寒期營 > 2013好青春研習營 > 發表成果 > 最遙遠的距離,是回到最初的地方──築夢青年也想回家
最遙遠的距離,是回到最初的地方──築夢青年也想回家
最遙遠的距離,是回到最初的地方──築夢青年也想回家
覺青性電子報第2期「拉青的小火花」 20122
文/陳停(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副秘書長)

遷移的路徑,在每個人的生命裡留下不同的軌跡。
從兄弟姊妹合睡的一張床到擁有自己的房間,我們各自獨立,擁有自己的秘密,對彼此生活狀態的瞭解開始有了距離;有了自己的空間之後,又從每一個嫁出去的姑姑手中接手她們的房間,這一次接收A的房間,下一次接收B的房間,再下一次接收C的房間,隨著姑姑們結婚,我跟弟妹們的房間也跟著輪替;大學畢業後,從養育我的故鄉,離鄉背井來到學習獨立生活、讀書的城市;結束學生時代之後,從故鄉來到工作、展開人生新階段的城市;有了穩定交往的伴侶之後,從三代同堂的原生家庭到與伴侶、三兩好友組成的家庭。這些移動的過程,多半參雜喜悅與離情依依,同時也逼迫人們整理與收拾回憶,決定留下哪些、帶走哪些行李。
21歲那年,我滿懷對新生活的期待、研究所的挑戰、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來到新的城市。那個喜歡往外跑、享受自由的鄉下小孩,想著終於要離開生活21年的故鄉、老是綁著我的家庭而雀躍不已。直到滿22歲前後的那段日子,對新環境的不適應,美好愛情的破滅,對家的想念開始從心底溢出來。那段想家卻不能回家的日子,我才發現家在我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24歲的時候,我完成了學業,進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工作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我留在念書的城市,繼續原本就在做的工作。
為什麼不回家鄉去?我曾經想過到別的城市工作,也曾因為長輩年邁而想過回家鄉去。這是許多剛進入社會的新鮮人常面臨的問題,我有許多高中同學也都還留在外地。有的人考量大都市工作機會比較多、待遇比較好,有的人考量自己的人脈與資源都在原本念書的城市,也有的人因為感情因素無法分隔兩地而選擇留在外地。我則三者兼具。
今年過年,我待在家的時間長達12天,5個兄弟姊妹和家人聚在一起的感覺,好像從來沒有這麼融洽過,連久病纏身的阿嬤也變得開朗不少。當年假結束我返回工作地,還沒收假的妹妹來電,跟我說起當天晚上吃飯的情形,阿嬤坐在椅子上,打開了電視,臉卻朝向牆壁,很是落寞的樣子,甚至嘆息說著少一個人吃飯很孤單,聽得我感到難過又難受。
最近又想起回家這件事,開口問了伴侶是否會跟我回去,她說她放心不下媽媽跟愛犬,也不知道自己到了那裡能做什麼工作。說著說著我們都流淚了,好像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能夠找到工作、家庭、愛情三方的平衡。
這樣的情形不禁讓我想到,在四方飄盪、流浪,好像是年輕人特有的?不知道是否因為年輕,我們都無法真正穩定下來,又或者滿懷太多理想與夢想要追求,因此常抗拒那股要我們穩定下來的力量。
就像家人希望我回家找工作、希望我考公務人員捧個鐵飯碗等等,我卻像有些覺得結婚等於跳入墳墓的人們一樣抗拒禁錮、渴望自由。矛盾的是,當我想要回家也想要追夢的時候,如何能兼顧?遷移的過程,能不能在追尋的同時也拾起差點要落掉的選擇?

追夢的青年也想回家啊!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