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性別大補帖:當國文遇上性別平等教育
■王晧安
有時候會遇到國文老師與我討論,國文科可以如何融入性別平等教育呢?
目前許多老師採用的方法,包括破除造字上的性別歧視,像是質疑「姦」、「奸」、「嫉」、「奴」等字將女性作負面印象的連結。在書信寫作時,避免兩性化或以男性為中心的用語。例如在寄信時,皆稱收信人或教師為「先生」,而不論收信者是否為男性,或稱收信者為「夫人」,只看到收信人是別人的妻子,這兩個例子都未能重視女性主體。
有些老師嘗試澄清與挑戰在成語、賀辭或俗諺上的性別刻板印象,發現無論祝壽、祝生產、祝新婚等,都有嚴格的性別區分,轉而邀請同學在課堂中,設計去男女二分、更具多元性別概念的賀辭,或是練習成語、俗諺大改造。不僅可以在用字、用詞上融入性別平等教育,還可以藉教材中的圖文、議題進行討論。
以課本教材延伸性別議題討論為例:在上到白樂天〈與元微之書〉時,融入同性伴侶議題的性別教育,補充白先勇的〈樹猶如此〉的文章。或當課文談到母職、父職的時候,帶學生一起重新思考親職分工的多元可能性、如何解除社會給予女性擔任母職的壓力。
除了直接進行進性別融入教學外,我認為漢文的教學方法也能很女性主義。在目前教學中,常見老師要求學生默背、抄寫課文;讀整篇課文,花很多時間,努力對字詞進行注解。許多學生強記參考書上的字詞解釋,而未能夠理解其義,另一方面,也容易犯重詞面而不重文義,了解片段、卻不了解文章的重點與大意的問題。
女性主義式的教學會有什麼不同呢?更強調漢語文學習中的「體會與感受」,而不是「記憶與背誦」。透過「感覺」來學習語文,而不只是認知上的處理,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帶領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時,特別強調作者如何透過文字、語言來表達他的情感與想法,而不是將課文拆解得支離破碎,被修辭弄得昏頭轉向。帶領學生欣賞美麗的辭藻如何深刻傳達個人內心,如何將內心細緻的感受用文字吐露出來,而能讓人感同深受,才不會落入與感受疏離的文字堆砌。尤其是在字裡行間閱讀與練習書作的過程中,老師更要帶領學生體會不同的性別主體的經驗,進入作者的經驗脈絡。理解不同時代、階級、性別、年齡的差異經驗,更有助於拓展學生書寫文字的想像力與感受力。
簡單地說,性別平等融入的國文教學內容,重視了解性別不平等的現況,肯定不同的性別經驗,透過教學改變對弱勢性別不利的處境。女性主義式的國文教學方法,則重視與文字互動過程中的「感受」,增進學生對文字的體會力,更能夠提昇學生對語文的興趣與表達。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