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青性]性別大補帖:對話讓台灣更清新


[青性]性別大補帖:對話讓台灣更清新


■王晧安
今日的台灣很不一樣。因為對話,我聞到更新鮮的空氣。
這幾週台灣各地正在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國民教育課綱」及「教學參考教材」的討論。基本上,參與公聽會的民眾是理性的,願意傾聽彼此聲音的,這點很令人感動。在這個過程,有助於老師、家長、專家學者與民眾間的溝通與對話,公聽會是社會溝通、社會教育的一環。如果真的官方制訂出來的東西這麼好,那就無需畏縮,儘管出來面對吧!希望政府部門不要把公聽會當作只是「安撫民眾」的工具,而能成為長期、正式的溝通管道。
過去我參與或聽聞有些公聽會,只是讓反對的民眾到場發洩情緒而已,而不是真的想聽人民的聲音。意思就是「公聽會」成為程序正義的包裝,事實上後面公聽會的意見與結論,依然由專家學者所操控。但專家學者們是否真的足夠讓民眾清楚他們的專業評估為何?是否真的化解了民眾的焦慮?或是真的能參酌民眾意見作出適當的調整呢?公聽會意見的匯整與最終報告的呈現,依舊考驗者撰寫報告者的立場與良心。
在性別平等教育是否於中小學實施的討論中,「年齡」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南區性平綱課公聽會的這天,我沒有機會到現場參與討論,而是到了中部某大學的營隊進行電影座談。這場播映的電影是《為巴比祈禱》,每次欣賞都情不自禁流淚的一部影片。總有幾個畫面,讓我淚水不止地流。無論是媽媽說「我不要同性戀兒子」、巴比「選擇自殺的畫面與藉日記敘說心情」、表姐「為不公道的告別式演說表示不平」,或是媽媽「為巴比的死而自責」及「發表演說」。
在影片播映前,我邀請在場以高中生為主的同學站在「巴比」、「媽媽」及「旁人」不同角色眼光、視野與立場,輪流投入自己的感受,練習同理心,一邊欣賞、感受電影。電影播映過程中,此起彼落的啜泣、擤淚,一度讓我以為是不是冷氣太冷,後來隨著劇情的推進,幾乎全場都真情流露。我刻意讓片尾的字幕跑完,一方面尊重與感謝電影製作的團隊,一方面讓同學們有時間擦拭眼淚、整理心情再回到討論。
剛開始我先問同學們,大家身邊有沒有認識同志朋友,竟然全場都舉手了!這是我從未看過的畫面。我接著問,同志朋友是主動向你出櫃的請舉手,竟然有9成以上的同學舉手。我再問,是在國中就有認識的、主動出櫃的同志同學請舉手,人數依然未減。我告訴他們:「你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在我大他們10歲的這個世代,同志在國中仍因沒有同志資訊,而無法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更別說知道有其他人是同志,更別說上一個世代完全缺乏相關資訊。
接著各小隊成員們分別就印象深刻的片段,以及巴比、媽媽、旁人的角色討論得欲罷不能。座談結束之前,我邀請在場的伙伴想想,自己今天討論過程,雖然看似「對同志友善」、「很自然地看待同志」,在這個世代是理所當然,但自己曾否開過同志的玩笑?把別人是同志當作八卦話題?曾否用任何形式正向地表達對同志友善?瞬間的反省又讓大家沉默不已。
80、90世代的孩子,面對國中小談尊重多元性取向、認識自己的性取向,已經準備好了!大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