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性]性別強心丸:一起改善同志伴侶的社會處境

■王晧安

2014427日,好性會與國立彰化師大婚姻與家庭治療研究所、輔諮系一起合辦「同志伴侶的社會處境:多元成家法案的衝擊與反思」論壇。一天的論壇下來,讓已在同志社群打滾10多年的我,依然收穫滿滿!

第一場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的怪獸媽媽,是我大概78年沒見的老友,看到怪獸媽媽真的是越來越年輕了!一晃眼,她的一雙子女已經成年了!她一人獨自摸索如何當個媽媽,嘗試跟子女出櫃,發現子女反應也沒有太大,欣然接受。曾經幻想過兒女會不會是同性戀,如果也是同性戀就好了,但她們都沒有因此成為同性戀,還誇張地說兒子不但不是同性戀,還一天到晚說自己恐同。對怪獸媽媽來說,家的組成,不在於幾個爸爸幾個媽媽,重點是有「愛」,她愛一雙兒女,兒女也愛她,如果未來還有交往對象,重要的也是能愛她及這對孩子。

第二場劉安真老師則從「知識」的角度來看婚姻平權。老師從1967年第一個女性跑馬拉松,被趨逐離場;1972年第一位美國精神科醫師在APA討論精神診斷的手冊是將同性戀去疾病會的會議上出櫃。30年後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我們相信20年後,我們的孩子也會很訝異,為什麼這時候我們需要開這樣一場論壇在這裡討論婚姻平權。多元成家三個草案服務的對象是不同的,婚姻平權是為了讓不同性別、性傾向的人都能分享異性戀結婚的特權,修的就是民法第972條的內容,而非修刑法讓小三、通姦除罪化。伴侶制度則是為了不滿現行婚姻制度父權色彩的人所設計。多人家屬制度則是讓沒有能力結婚、找不到另一半或自願單身,或選擇和好朋友住在一起的人所設計。三個草案都是看到許多家庭被排除在很多家庭福利之外,都在討論誰是「家人」而不是「性」,但反方陣營則看到這三個法案都是「性」,因此才會這麼恐慌。

有些人可能覺得,婚姻平權議題有爭議性?事實上,在各美國各專業學會的聲明中可以看出,婚姻平權是沒有爭議的,所有實徵研究都站在支持的這一方。台灣各專業學會站在專業的立場,該支持就要支持。

讓同性可以結婚或結合為伴侶,不但可以提高同性伴侶的心理健康,也提昇同志的父母、親戚、支持婚姻平權者的心理健康。婚姻平權不會一下子改善同志處境,不可否認的是,這是繼續往前的一大步。至少讓許多議題不用再讓同性伴侶個別、個人化地處理問題,得以分享異性戀可以結婚享有的幾百項婚姻特權。從北歐資料顯示,同性婚姻不但不會傷害異性婚姻,反而鞏固婚姻價值,使異性戀更願意進入婚姻。

第三場由我及喵喵一起帶領在場的成員,一起以行動化的方式,呈現同志當事人在家庭、學校、職場及自我與認同的各種內在聲音,回顧反同志教育及反多元成家事件對同志的衝擊,真正擴散出去的力量,同志當事人與基督宗教信仰的朋友對話時,產生的種種傷害,使得同志當事人心理受到創傷、感到自己的存在被否定、感到被公開地霸凌、對涉入反同志的眾多基督徒感到憤怒與害怕、造成人際關係的改變、甚至出現自殺想法等。

第四場陳金燕老師則從聯合國近年來的LGBT人權報告、CEDAW一般性建議及兩公約的角度,直接同志人權、同志教育的必要性,反駁假宗教之名的迫害與歧視,提供助人工作者支持婚姻平權的國際法律基礎。

綜合座談時,趙淑珠老師期待在場的成員,都能成為強而有力的種子,把今天所學到的、獲得的這些力量繼續在自己的角色、位置上散播出去。

淑珠老師對我說,之後還想一起舉辦給中小學輔導教師的、這樣主題的活動。我已經開始期待了!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青性]性別強心丸:非異性戀青少年面對的特殊議題(一)

■王晧安

非異性戀青少年面對什麼樣的特殊處境?面臨哪些特殊議題?

非異性戀青少年面對的是在社會文化上的雙重弱勢身份,一方面面對的是異性戀預設的社會,一方面則是以成年中心的社會。相對於異性戀,獲得較多關注的是同性戀,但雙性戀、疑/流性戀或其他性傾向更少獲得社會傳媒、學者及大眾的關注。相對於成年人,兒童及老年人獲得較多的關注,而青少年則最易被污名化、標籤化,例如將偏差行為、叛逆、犯罪行為、衝動與青少年連結,兒童的不成熟為社會所容忍,兒童的成熟為社會所讚許,但青少年的不成熟常視為幼稚,成熟則視為早熟,青少年介於兒童及成年人間的身份,卻也處於雙綁的壓迫文化位置,視為社會中的「他者」。

非異性戀青少年雙重的、邊緣的身份,帶來「生命與健康」、「親密與性關係」、「校園與教育」、「性別」、「家庭」、「人際」、「社會」、「個人」、「恐同與出櫃」等需共同關注的議題。本主題將分為幾個篇章一一簡介。

首先,在生命與健康議題上,國際上青少年統計研究中,總發現非異性戀者較異性戀者自傷與自殺的比率高,我們應當正視青少年在整體生活面對哪些壓力、情緒、欺凌,而不應將非異性戀青少年的高自傷、自殺率視為個人抗壓性不足、挫折容忍力不足等問題,反過來應檢視社會如何對非異性戀、青少年造成不友善的氛圍,導致非異性戀青少年的缺乏存在與生存意志,唯有社會文化檢視改善對待非異性戀者及青少年的方式,方能提昇非異性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一份研究顯示,在自由開放的地區、對同志較友善的地區,非異性戀青少年的自傷/自殺率也較其他地區來得低。

第二個重要的非異性戀青少年議題為「安全性行為與愛滋感染」,近年來臺灣HIV帶原的年齡不斷下降,初次性行為的年齡也持續下降,我們不應再視青少年是「無性的」,青少年活躍的性活動學校不能再忽視、不能再逃避。唯有提早進行安全性行為的教育,克服從事安全性行為的心理/文化障礙才能有效幫助青少年降低HIV帶原的情形。雖然HIV帶原現已有良好的藥物及預防投藥等機制,但我們仍期待減少HIV帶原的污名化、需面對定期追蹤或就醫的困擾。


第三個重要的是非異性戀青少年的休閒活動,一方面應重視的是非異性戀青少年在體育與休閒活動中,面臨各種性傾向的揶揄、歧視及是否能自在現身的議題;另一方面,也應重視社會是否提供非異性戀青少年合宜的社團活動、休閒場所,當非異性戀成年者得以運用消費空間作為休閒空間,青少年缺乏經濟支持下,往往缺乏合適的休閒場所。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2014高醫性別所第二屆性別週暨四、五月愛滋防治月系列講座訊息

前情提要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簡稱 HIV)的反轉錄病毒感染後,因免疫系統受到破壞,逐漸成為許多伺機性疾病的攻擊目標,促成多種臨床症狀。1981 年,美國通報全球第一起愛滋病例,台灣於1984 年亦發現了第一起病例。自此,愛滋病變成為全球疾病防治頭號公敵。一方面,愛滋剛出現時,並無立即有效之藥物能夠治療,直到 1988、90年以後,才漸漸有各種研發藥物出現,如 AZT、何大一博士發明的雞尾酒療法等等。另一方面,病毒的傳播反而快速地擴散,截至 2011年6月,全球約有 6400 萬人感染愛滋,平均每天有 7000 起新增病例,且至今亦有超過 3000 萬人因為愛滋而死亡。
  
  愛滋病,一般來說有三種管道的傳播方式:血液傳播、母嬰垂直感染、性行為。有鑑於愛滋目前並沒有完整有效的治癒方式,因此,相形之下,愛滋病的防治工作就更顯得格外重要;尤其,雖然隨著台灣現代化,衛生教育宣導的加強,使得人民對於愛滋病的認識有所提升,然而,依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近五年(2008 年~2012 年)愛滋病通報數分別為 894 例、1009 例、1103 例、1100 例、1288 例,尤其今年尚未結束,就已通報 1340 例,感染愛滋之人數幾乎呈現逐年上升之趨勢。換言之,儘管大家對於愛滋雖或有相當認識,實際上,卻可能因為心態上的僥倖,而忽略愛滋預治的重要性。再且,高醫性別所核心宗旨即以性別及其相關疾病議題為關懷對象,從而希望通過此次活動,將性別的概念融入愛滋疾病防治的議題當中,並宣導愛滋病的正確觀念和從事安全性行為的態度。






首部曲
2014/4/22 15:00~17:00 國研大樓/2209階梯教室
演講者:李夢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懷愛協會主任
演講主題:HIV/AIDS認識與防治
二部曲
2014/5/6() 18:00~20:00 濟世大樓/CS206
演講者:吳孟姿/社團法人台灣愛之希望協會副主任
演講主題:「愛的希望,愛的福阿」影片賞析暨映後座談
最終曲
2014/5/14(三) 13:00~15:00 第一教學大樓/NB219
演講者:阿宅/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常務理事
演講主題:我與愛滋共處的日子





 高雄醫學大學 性別研究所 
電話:07-3121101 分機2204#860
地址:(807)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00號

2014年4月14日 星期一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中區第1場記錄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中區第1場記錄

活動時間:2014323 下午14:20~17:30
活動地點:彰化師大進德校區教室

參加對象:
1.本身是同志,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醫師)
2.想積極發展、學習同志諮商專業的助人工作伙伴。

進行流程:
1.      說明聚會源由。
2.      同志助人工作者彼此認識。
3.      決定本日的進行方式。
4.      確認本日主題:
1未來聚會形式、內容期待分享。
l   指認問題與需求所在、指出目標
l   提出方法、聚會內容與形式
5.      議題討論


聚會緣由說明:
l   好性會提供我們同志諮商業務的空間。
l   臺北有同志助人者聚會,且現在為封閉團體無接受新成員。
l   想要成立同志諮商的組織,讓心理師及研究生互相自助。
l   很多當事人會問同志友善諮商師在哪裡。
l   想推動一些訓練、課程改變,很困難,目前也難以改變諮商學會。

問題與需求:
l   認識與討論同志諮商議題:
n   同志議題探索。
n   覺得平常能接觸到同志諮商議題的討論機會很少。
n   同志友善的諮商師?本身是同志,不一定對性別議題的認識是多的。
l   同志助人社群在地服務:
n   同志助人社群在地紮根。
n   就近接觸同志助人資源。
l   提昇同志諮商服務品質:
n   同志諮商師,好像比較可以對同志當事人感同身受。
n   有些諮商師對於同志當事人的處境並不了解。
l   出櫃疑慮:
n   參加這個聚會有擔心出櫃的問題。
n   出櫃會牽扯到大家為何會出現/不出現的原因。
n   同志社工師大部分服務於有基督宗教背景的機構,要出來發聲、要出櫃會有更大的壓力。
l   同志當事人現況:
n   在過去求學經驗無法出櫃。現在看到高中職同志學生較能公開出櫃,老師不敢明說。
n   遇到諮商師接了很久的個案,遇到個案出櫃了,就轉介出來,也不知道如何談。
n   當事人的同志議題在諮商過程中不被重視、不被看到。
n   同志教育通識課程看見同志學生仍受內在恐同所影響。
n   同志當事人(含年輕一輩)依然覺得自己是孤伶伶的一個。
n   多年來,覺得同志處境改善仍少,還有很大努力的距離。
n   我們還停留在友善校園的狀態。學生變得比較開心了,老師也要變得比較開心呀!這也很重要!
l   聚會方向:
n   每個人會需要同志議題的認識嗎?
n   討論工作上的困難?討論協助同志的困難?
l   同志諮商主流化:
n   不想讓同志諮商主題在諮商界被邊緣化。目前仍然持續地被邊緣化。
n   希望同志議題被一般化,特別把同志議題特殊化,助人者就有理由轉介、不服務這樣的當事人。
n   不是每個助人工作者都可以挑個案,應該是每個人都要學的。
n   美國是讓多元文化作為必修課程。我們應該把多元文化諮商成為必修。
n   很多人只是「把同志當人」,而沒有去理解特殊的處境。
n   同志是一個特別的議題?應該是這是「重要的議題」,而不是「特別的議題」,因為重要所以大家都要學,而不是因為特別要交給其他人處理。
l   同志諮商訓練:
n   各心理諮商學會、心理師公會並不重視同志諮商的訓練。
n   助人者普遍覺得同志當事人與非同志當事人親密關係遇到的議題差異不大。
l   同助會聚會經驗:
n   同助會是彼此支持的團體,光是大家要定期出席,就要很大的力氣去整合。
l   美國同志諮商組織經驗分享:
n   在美國的經驗,看見很多資源投入同志諮商的領域。有專任、全職人員在運作每個學校的同志資源中心,每個學校都有團隊可以到班級、社區去作同志議題的演講,而不是仰賴一個組織。學生被訓練成可以當講師。
n   美國有專業的學會,有討論到如何在公司、職場出櫃,做很多年了。同志父母認同的發展階段,老年同志的議題等等,需要很資源、很多人。


未來聚會形式討論:
l   關係取向:讓大家覺得我今天出來、能交到朋友、見到朋友
l   地點方便、時間方便
l   專業發展:工作坊
l   形式:小團體、互助
l   成員:成員希望固定、彼此承諾,每個人幫忙分攤;希望是長期的參與及加入,每年3~410~11月作成員、組成形式的調整與討論。(23910月宣傳,341011月允許成員加入,需承諾長期參與)
l   中區聚會採長期每月1次(日期為:如後)、固定成員的形式,在427日聚會務必參與,本年度不再增收新成員為原則。
l   聚會內容:
n   了解與學習同志諮商、其他國家的情形
n   同志助人者自身經驗的書寫與分享
n   希望多的重在諮商的主題上,也可以是接團體、接個案的經驗分享


未來「中區」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的安排規劃及帶領人規劃
第一次聚會:
n   323日(日)下午14:30~17:30
n   地點:彰化師大輔導諮商學系4樓教室
n   邀請大家結束後,一起用晚餐
n   在第一次聚會邀請大家捐助公基金。

第二次聚會:
n   427()(日)下午14:30~17:30
n   講座邀請:「正義諮商」
n   講師:鄧志平老師
n   已邀請,演講時間為14:30~16:30
n   16:30~17:30為聚會討論時間。
n   為上半年最後一次加入聚會的機會。

第三次聚會:
n   518日(日)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喬虹

第四次聚會:
n   629日(日)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劉安真

第五次聚會:
n   727日(日) 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聚會成員

第五次聚會:
n   824日(日) 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王振圍、聚會成員

第六次聚會:
n   920日(六)下午14:30~17:30
n   講座邀請:「諮商督導經驗分享」
n   講師:郭麗安老師

第七次聚會:
n   1025日(六)晚上散場後聚餐
n   要先訂餐廳
n   南區、中區大會師

第八次聚會:
n   1123日(日)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聚會成員

第九次聚會:
n   1228日(日)下午14:30~17:30
n   帶領人:聚會成員

同志助人議題討論與分享:
n   對於低社經位置的學生來說,覺得世界就是不公平,因此在遇到多元成家議題,也會覺得世界上就沒有公平正義,因此也不需要去作任何的爭取。我可以帶給學生什麼?我們究竟要影響身邊的人什麼?
n   可以蒐集一些別的國家的狀況,有些社會福利國家較接近我們覺得公義的社會。
n   有些成功人士就會覺得你如果有足夠競爭力,為何要怕改變?覺得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以長期慢性精神病患長期無工作為例。
n   協助學生在學校、身邊的事情,開始作小改變,而不要一下子跳到多元成家。
n   當學生在這樣的環境習以為常,要他們去改變、破壞這樣的平衡,這樣真的好嗎?
n   以觀念來說,不同的環境刺激,不同的知識,到不同的地方去讀書,也是一種刺激。會有不好的影響嗎?什麼影響會很嚴重?

分享與回饋:
l   今天第一次聚會,不太知道未來運作會怎麼樣,慢慢看,對未來團體還很難想像,每個人關注的點很不一樣。
l   比較知道這個團體未來會怎樣,會比較安心一點。
l   今天我比較多在聽,一直在想,我覺得我沒有辦法想得這麼快、馬上講什麼東西,有些東西在腦子裡繞。
l   突然有一種第一次參與性別社團的感覺,聽到很多不同角度的聲音,大家也有提到不同的觀點,對未來聚會還滿期待的。
l   我就是那個不成熟、混亂發言的代表,大家以後可以這樣子。
l   我感覺到大家彼此願意支持、尊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