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實體聚會 北區

北區

歷次主題及聯繫方式 → 請點此

同志諮商閱讀參考資源



專書:
Linda Stone Fish、Rebecca G. Harvey(2010)。《酷兒的異想世界︰現代家庭新挑戰》。心靈工坊。
謝文宜(2009)。《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心靈工坊。
David E. Greenan、Gil Tunnell(2005)。《同志伴侶諮商》。心靈工坊。
 

專書文章:
李翊平(2011)。當「同志諮商」遇上「同性戀恐懼症」。收錄於王振圍主編《性別無敵好青春(2)》(頁145-164)。群學。
徐靖媛(2011)。初探多元文化觀點的同志諮商與實務。收錄於王振圍主編《性別無敵好青春(2)》(頁165-174)。群學。
李欣怡(2011)。我對同志諮商的想法與期待。收錄於王振圍主編《性別無敵好青春(2)》(頁175-177)。群學。
王振圍(2011)。老師我想聊聊……。收錄於王振圍主編《性別無敵好青春(2)》(頁178-180)。群學。

賴孟泉(2005)。不要怕,走下去-從肯定式心理治療談起。載於 David E. Greenan、Gil Tunnell 著,同志伴侶諮商 (12-41) (丁凡譯)。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 2003)

 

學位論文:

王渝津(2013)。同志當事人在諮商中的現身因素及其歷程。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1NDHU5071012%22.&searchmode=basic

李佩璇(2011)。基督徒諮商員在同志諮商信仰與諮商專業之觀點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0NTNU5328041%22.&searchmode=basic

高智龍(2009)。男同志當事人諮商經驗的主體敘說。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8PCCU0328002%22.&searchmode=basic

李秉娟(2008)。一位新手諮商師的同志諮商實踐歷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7NHCT5329005%22.&searchmode=basic

陳宜燕(2007)。同志當事人諮商經驗探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6NCUE5464021%22.&searchmode=basic
 
 

期刊文章:

劉安真(2000)。對同性戀輔導的反思。諮商與輔導,171,23-27。
劉安真(2002) 從多元文化觀點談同志肯定諮商。輔導季刊,38(4),6-15。
劉安真(2006) 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1,201-228。(TSSCI)
劉安真、趙淑珠(2006)。看見!?校園同志輔導工作推展之現況與輔導教師對同志諮商之訓練需求調查。中華輔導學報,20,201-228。
賴孟泉、紀品志(2009)。不再是醫師:簡述當代精神醫學對性傾向的觀點。輔導季刊,4(45),58-70。 (連結)

相關文章:

從低調適應到昂首闊步:一個同志學生接受輔導諮商的經驗/陳宜燕(諮商心理師) http://gfs.heart.net.tw/e_journal/J003/003_3.htm

「帕斯提」陪伴/李翊平
(上)http://wweiann.blogspot.tw/2013/04/16_2753.html [覺青性電子報第16期]
(下)http://wweiann.blogspot.tw/2013/06/17_6558.html [覺青性電子報第17期]



相關報導:
陳怡君(2006年12月22日)。面對同志諮商從傾聽開始。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4755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實體聚會 中區聚會

中區:

歷次主題及聯繫方式→ 請點此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實體聚會 南區

南區:

歷次主題及聯繫方式→ 請點此








2014年
  2013-12-01 [討論記錄]
  2014-03-29 活動訊息 [討論記錄]
  2014-04-19 活動訊息
  2014-05-03 遊行後聚餐
  2014-05-25 活動訊息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性]性別強心丸:性別變更=拆散家庭?

■王晧安

早在2013年年底,衛生福利部早已做出「性別變更登記不需要醫療認定的要件」的結論。只差內政部不願意調整的臨門一腳。近一個月內,內政部有了戲劇性的發展,性別變更登記的政策更迭真是給人洗一場三溫暖,一會兒給溫水,一會兒澆冷水的!

201412月,性別不明關懷協會與施明德共同批判內政部性別變更登記「活摘器官」,施明德指國家命令「殘忍、殘酷、不人道」,不應剝奪跨性別者人格尊嚴。同月月底,內政部終於鬆口,將在一個月內廢止摘除性器官才能性別變更登記的行政命令。

唯美中不足的是,內政部一鬆口,和同志及跨性別社群一直過不去、枉顧人權的護家盟又出動了!再次向內政部施壓,但內政部實在沒有人權概念,竟將原本18歲可以變更性別登記,提高為20歲,不但不重視跨性別青少年的身體自主權,同時增加「無婚姻關係」、「無子女」,且需提出「診斷報告書」等不人道條件,並且規範一生只能變更性別「一次」;另一個更沒有必要的門檻則需由「性別變更委員會」安排面談,經過六個月的猶豫期,才能向戶政機關登記。

這群沒有性別變更需求的人,不斷在剝奪、限縮有性別變更需求的人人權,憑藉著什麼?憑藉著對跨性別者的不了解、無知、人權觀念的缺乏!護家盟不但不守護家庭,更鼓吹「拆散家庭」!

首先,以Janet老師跨性別登記為例,她有子女,後來成功變換性別登記,但現在我國政策倒退走。如果她晚個幾年作性別變更,她不但得被國家拆散法律上的婚姻關係,還得放棄親權!才能「成為自己」?

以吳氏妻妻的案例來說,她們在性別變更登記的過程,有了婚姻關係,因此再次阻擋其中一方「成為自己」,國家又得再拆散這對愛侶。

性別變更登記應隨國際潮流降到16歲以下,未滿20歲者,只要有家長或監護人同意就應該予以變更,因為已無涉「摘除器官」,讓跨性別青少年能提早做自己,才能讓社會知道如何面對真實的每一位跨性別青少年。如果家長都同意,憑什麼由拆散家庭的護家盟及內政部來阻擋?

衛福部在2013年早已做出「性別變更登記不需要醫療認定的要件」的決議,現在又要回頭向精神科或身心科要求「診斷證明書」,內政部實在是搞不清楚為何精神醫學不介入個人性別認同?因為唯有幫助當事人自我實現、提昇心理健康、改善社會成為更友善、無歧視的環境,才是我們精神醫學期盼的目標,而精神醫療人員並不想要成為保守教條規訓、阻礙個人成為自己的高牆。

然而,我的性別是什麼,又何必要一群「專家」來決定我的性別?我才是我的身體、我的性別的專家,為什麼要由一群「專家」來審核我的性別,決定我能不能作性別變更?這群專家又憑什麼來決定?

正因為性別是流動的,在這次性別變更登記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作為以女同志為核心認同的自己,在開放性別變更登記無需摘除器官之後,我會想要將自己的性別登記為什麼?難道我不能變更為另一個性別之後,再決定是否變更回去嗎?

正如原住民恢復傳統姓名的議題一樣,許多原住民將自己的「漢名」,恢復為「傳統姓名」,但隨之而來,得更直接面對各種形式的社會歧視,因此,部分原住民一時無法改變社會的歧視對待,又將自己的姓名改為「漢名」。相同的,請不要規定一生只能變更一次,因為社會制度應該是活的,而不是像變性手術一樣「不可逆」,如果變更性別後,社會適應不佳,應當還給我們變更回另一性別的權利。以我自身來說,也許變更回來,我的心理認同依然是女性,但我無法承受身份證上作為女性的社會壓力。我,需要這樣一生至少可以變更二次性別的機會。

最後,請內政部千萬不要公告這種「20歲」、「無婚姻關係」、「無子女」、「需要診斷證明書」、「需專家認定」、「猶豫期六個月」、「一生只能變一次」的鬼規定。這樣的規定,只需行政命令,更無需耗日費時「訂定專法」。要訂定專法,不如訂定反歧視法,才能真正幫忙到所有受到各種歧視的人。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

[青性]性別強心丸:青少男的「屌」

■王晧安


「喔!你是怎樣?又勃起了喔?興奮了喔!」「好屌!超屌的啊!」青少男常常把「屌」掛在嘴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所趨動?青少年為何總是關注這些「屌」事?

第一種情形,其實青少男不見得知道「屌」等於「小弟弟、陰莖、雞雞」,只是朋友間的流行語,知道「好屌」就是「好棒」、「好炫」、「好讚」、「好厲害」的意思,完全沒意識到是在講「好雞雞、好陰莖」。如果讓青少男理解「屌」是什麼意思,有些人反而就不太使用「好屌!」這樣的詞。但回到原本青少年原本理解成「好棒、好炫」的語言脈絡,其實「好屌」也沒什麼好糾正的。

第二種情形,如果青少男使用的是「哈屌」、「含屌」,此類詞彙顯示這一群青少男是知道「屌」等於「小弟弟、陰莖、雞雞」。他們對於正在發育的、明顯可見的第二性徵充滿了好奇,看著自己的陰莖經由磨擦而變化、變大,在過程中也在感受羞恥及愉稅,另一方面也擔心自己的陰莖大小、長短、粗細。無論早起時,小弟弟「打起雨傘」、「升起國旗」或稱「搭起帳篷」,都讓青少男不得不關注到自己的生理反應。有時候在午睡時,或是搭乘交通工具,出現「非預期勃起」的情境,趕快拿東西來遮一下,但也難免得面對同儕間的取笑或關注。


「性」、「性器」自然而然成為青少年關注的話題焦點。青少年這個年齡與發展階段,提高對人際、同儕的關注,同時也提高了對於人際比較的好奇。青少男從描繪性器官、性行為的過程中,一方面自我膨脹,不斷地說自己有多厲害,對於自我想像的誇張化,想展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在補償自身的不安與自卑感。

「屌」與「性」,成為青少年朋友間的話題,同時也是我們值得欣賞、了解的青少年文化語言。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