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性] 性別大補帖:缺角的性別平等教育

■王晧安

一個人受教育,並不會只有學校教育,同時也受家庭及社會的影響。正如《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所言:「教育是全面而連貫的,家庭、學校和社會之關係密不可分。」《性別平等教育法》自民國93年6月23日公布實施,迄今將近10年。性別平等教育應含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學生不僅存在於「學校」裡,同時也存在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機構裡,尤其各機構常開設講座、帶狀課程,大量學生接觸或長期於機構內受教育。各機構的陳設、常態性活動更需要含納性別平等教育的精神與教育內容。

《性別平等教育法》不應單單要求學校來舉辦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活動,終究學校不是主要承辦家庭及社會教育的機構。

但目前的性別平等教育法規範對象,以學校為主體,缺乏教育部所管轄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機構。各機構僅有處理職員間的性別工作平等教育委員會,卻無處理學生及師生間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因此,當一個學生在家庭或社會教育機構遇到性別平等教育事件,竟要以性騷擾防治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向內政、法務單位來申訴,而不是該單位教育行政主管機構,或機構內性別平等教育組織申訴。也就是,教育機關不管自己轄下的性別教育事件,而把這些「重要的麻煩事」丟給其他政府機關來處理。

性別平等教育法的修法,應有專章含納廣泛的社會教育機構、家庭教育機構。而不以狹義定義的「學校」為限,包括社會教育法所規範的圖書館或圖書室、博物館或文物陳列室、科學館、藝術館、音樂廳、戲劇院、紀念館、體育場所、兒童及青少年育樂設施、動物園,以及其他有關社會教育機構;家庭教育法所規範的家庭教育中心以及公私立家庭教育機構。

例如科學教育館應有不同性別科學研究的典範,藝術館應有不同性別藝術家的介紹、作品展示與表演,紀念館應有不同性別的觀點,體育場所更應性別友善,含納性別主流化,甚至鼓勵不同性別從事各項運動,去除體育場所的性別刻板。含納家庭及社會教育機構的性別平等教育法,才是真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不然就改法規名稱為「各級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另設「社會教育機構性別平等教育法」。

另外,《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中,組織與制度中程規劃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性平會延聘具性別平等教育背景之家長代表。值得肯定的是,教育部第6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首度納入家長代表。期待這不是只有此屆如此,未來也能持續聘任具性別平等意識的家長代表。唯所聘委員在網路上查不到任何「性別平等」相關的資歷及背景,是否真適合擔任中央機關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仍有待教育部說明。期待地方政府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亦能開始納入「具性別平等教育背景的家長代表」。

《性別平等教育法》第7條、第8條並無規範中央及縣市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的組成,應納「家長代表」及「社會教育代表(或終身教育代表)」,未來仍有修法促使法制化的空間。性別平等教育不能缺少家庭及社會教育這兩個面向。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青性]青少年性別經典:大聲要求教育

[青性]青少年性別經典:大聲要求教育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science/8.htm
島嶼邊緣 第二期
大聲要求教育/安菊思‧瑞琪〈Adrienne Rich〉作‧孫瑞穗譯

Views: 579

[青性]性別大補帖:敲開學校的性別大門

[青性]性別大補帖:敲開學校的性別大門

■王晧安

9月是大學開學的時節,去年有台大、清大、政大、成大、台灣師大等五校聯合舉辦2010年新生性別季,台大學生向學校申請新生性別季活動受阻,後來在入學活動大灑保險套,搶盡新聞版面,可見大學校園行政人員對性、情慾與性別的議題,仍未能充份展開對話。其中,唯有成功大學校方積極與學生合作,未有任何阻隢,支持學生的行動,希望提供校園更性別友善的環境。

2011年大學開學,新生性別季依然轟轟烈烈展開,則有清華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南華大學、東華大學、中興大學、東海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彰化師範大學、暨南大學、中正大學等10校性別社團,共同參與,同步展開,讓大學新鮮人在入學時就能受到性別資訊的洗禮。

這些學校的入學與新生活動,預將發放約15,000份的性別文宣,其中3所學校學生為自費印刷文宣,希望讓大學生入學時,開始開展性別平等意識,並了解學校裡有哪些性別平等教育資源,開設了哪些性別課程,學校有哪些性別社團與活動。但這樣精采、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精神的活動文宣,仍有其中的5所學校行政人員對學生不同程度的阻擋或反對。

在學生們拿到的新生性別季文宣上,除了校內資訊的提供,還邀請新生參加線上有獎徵答,新生只要上網填問卷,就有機會抽到各婦女團體、性別團體、性別友善商家提供的獎品。10校社團在暑假時共同擬訂了10題共同問題,以及數題各校特色題目,涵蓋性別基礎知能、校園與教育中的性別議題、職場中的性別議題、同志與跨性別議題、安全性行為與愛滋防治、臺灣性別政策與法律、男性反性別暴力的白絲帶運動、性別友善空間等。所有的題目與內容,可以看到現在大學生在意與重視哪些層面的性別議題。

各校學生負責人透過網路討論,共同決定今年新生性別季的宣導主題為「追愛」,討論追求對象時的性別問題,無論是不當追求、簡訊騷擾、公開告白、傳情活動、同性追求。

這樣的行動,一方面顯示學生對性別議題的重視,學生性別社團的行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學校對於性別平等教育不夠重視,得仰賴學生自立自強製作文宣,來宣導學校的性別資源,提供基礎的性別平等知能。如果學校本身就已提供豐富的性別課程、教育資源,甚至有學生性別資源中心,那今日恐怕不會有這麼多學校學生合辦新生性別活動的盛況。

學校性平會及相關單位真的要加加油,再多為學生與教師的性別知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如果真的無法像彰化師大、交通大學、台灣大學等有性別專職專人,那也應該多編列一些預算,讓學生性別社團辦理活動,或讓有性別平等意識的教師,發展性別平等教育的資源與教材,甚至進行相關的研究、組成性別社群,持續地為學校注入性別能量。

學生努力為新生、學弟妹們,開了一道性別友善的校門,那學校單位是不是也該好好努力,共同投入營造更性別友善的校園呢?

大專院校新生性別季 官方網站:http://175.180.130.163/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女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給在黑暗中哭泣的年輕同志

[青性]性別大補帖:給在黑暗中哭泣的年輕同志


在走去屏東火車站之前,直到遊行結束,我心情一直很沉重,因為我知道我今天是為什麼而走。兩名高職二年級女學生日前坐車到車城,共赴黃泉路。看著遊行隊伍中,其他朋友手上的六色彩虹旗,六色的繽紛,與我今天灰黑色的心情實在很不搭。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同志血,染屏東」。

9年前,當我還是高中生的時候,為了葉永鋕事件,與其他性別團體的朋友,一起到高雄法院表達對事件的關注。當時有一位男老師,對著仍是高二學生的我說:「你們這些年輕人真有熱情,希望10年後你們一樣有熱情。」

9年後的我,角色變得不同。今天,早上在教室上課時,特別跟同學說,屏東今天有一個遊
行,是為悼念兩位女同志高職生自殺而走的遊行,是為了反應現在教育現場仍沒有什麼同志教育的遊行,還有同學問我能不能蹺課去參加。我從高二學生,變成了民間團體的社會工作者,變成學校裡的老師。

我想跟9年前那位老師說:「老師,我依然在這裡努力,我仍努力延續當年你對我期勉的熱情。」因為,同志在校園的處境改變得太慢。

身為社會工作者又是老師的我,一直覺得努力不夠,真的努力的不夠。每次聽到同志自傷或自殺的資訊時,我都好難過,好難過,因為資源還來不及送到他/她們手上。讓我不得不延續這股熱情,因為,我知道,我只要慢了一點,可能在哪個不知名的黑暗角落,又一名同志青少年以無聲告別了我們。

每次朋友、同事都跟我說:「你一定要這麼拚嗎?」我卻忘不了2003年2月,早逝的朋友,江武。就算是平日陽光、傑出的同志,也會有用燒炭結束生命的這一天。新聞報導絲毫看不見他是同志的訊息。

每次身體在疼痛,無法起身,或是毫無精神的時候,仍努力的工作,常讓朋友心疼,讓朋友擔心總讓我自責。但身體的病痛,卻不斷提醒自己,這樣的身體不知道能活到幾歲?能做的還是盡力做吧!接下來得更努力,加把勁,不要被挫折磨失了熱情。

聽到兩名女同志學生自殺的訊息,除了震驚,更是擔心。聽到消息的第一時間,我超害怕是我認識的妳們。但難道,不是妳們,我就不傷痛嗎?難道妳們不是同志社群共同的弟弟妹妹嗎?

之前在高雄集眾人之力,成立「好窩」,缺乏專業的經營,最後賠了非常多錢,忍痛結束營業。雖然只有短短兩個月的營業時間,但也讓很多同志青少年獲得陪伴,在這裡找到支持的力量。兩位雄女嗜抹茶的青春拉子,在好窩結束營業後,依然依依不捨地陪伴協會伙伴把東西出清。都不知道是好窩陪伴了她們,還是她們陪伴著好窩,有青少年同志的友善空間真的很重要。我心中暗暗慶幸著,還好,還有一些人,和我們一樣,仍在為青少年同志努力著。

年輕的同志們,如果妳/你仍對自己沒有信心,還在黑暗中默默自我否定,請試著發出一點聲音,發出一點反抗與抗拒歧視的聲音,想辦法讓其他同志聽到。在黑暗中,聽到聲音,我們能更快地找到妳/你們。

或是想辦法加入肯定同志的團體,接觸其他對同志身份自在的朋友,要哭,請讓我們陪著妳/你一起哭,而不要默默一個人承受,好嗎?

同志諮詢熱線:02-2392-1970、07-552-3264;跨性別皓日專線:02-2394-9008。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臺灣女學會理事)

請廣為讓妳/你的朋友知道臺灣有以下團體可以提供同志資源: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http://tas.bravo.org.tw/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http://www.hotline.org.tw/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http://www.tgeea.org.tw/
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http://www.lgbtfamily.org.tw/

[青性]性別大補帖:校園追愛的平衡點

[青性]性別大補帖:校園追愛的平衡點

■王晧安

大學新鮮人對於愛情學分抱著什麼樣的想像?又如何追求心怡的對象?追求不順利的原因有哪裡?尤其是追求對象時,有哪些性別迷思呢?

在大專院校新生性別季討論今年共同主題的時候,校園性別社團領導人們認為有許多人上大學,對於怎麼追求對象充滿了期待,但又不知道怎麼做,像這類大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性別問題,卻沒有機會能夠說一說。因此決定2011年新生性別季主題為「追愛」,關注校園中追求對象時有哪些常見的性別問題。

其實追求對象時,有時候會有一些「浪漫愛」的迷思。什麼是浪漫愛呢?簡單地說,就是對愛情有一些不符現實的想像,容易有美好的、輕易的綺麗幻想,將自己想要的理想愛情,投射在伴侶身上或彼此關係之中。

浪漫愛往往藏在大眾媒體、公開流傳的故事之中,影響我們對愛情的期待與親密互動。浪漫愛的好處,在有利於個人藉由想像,來彌補現實愛情中的不足;但也帶來一些壞處,令人離真實的愛情有點距離,而不見得真能促進伴侶關係的品質,確立自己的獨立性與主體性,甚至無助於彼此相互溝通與協商。並且,浪漫愛的故事通常以異性戀為預設的腳本,忽略同性愛戀的經驗。

當同儕有心怡的對象,總有人鼓噪趕快告白?男球員們一看到女性經理加入,爭先恐後的追求?女生追求男生,卻被說是「倒貼」?難道女人就沒有表達內心愛意的權利嗎?為了追求喜歡的人,好不容易要到手機號碼或信箱,就不斷傳簡訊與信件告白?是在傳愛意還是傳騷擾?

或是有人不斷地在心怡對象出沒的地方「站崗」,期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反而讓被追的人擔心受怕、感到噁心,不但無法增進彼此的關係,到是把追求的人變成變態!事實上這些追愛的年輕人,不是變態不是嗎?而是被浪漫愛迷惑的傻子。

尤其是「公開告白」,常會變成逼迫另一方在群眾壓力下,答應進入親密關係!如果一方現場拒絕或跑走,場面也很難看呀!

很多年輕人常說:「愛就要大聲說出來!」、「喜歡就要勇敢追!」基本上,這兩句話沒有問題,如果雙方對彼此都有好感,的確要勇敢表達自己的愛意,讓對方知道,不然有些人真的傻傻感覺不到對方的愛意與用心。

如果真的愛對方,就更該好好體恤對方,會不會我的告白造成對方困擾?或是對方半退半就同意交往,卻無心思經營?雖然我很愛對方,但對方不想在我身上投入一點時間?追者有情,而被追者無意?交往得快,也分得快?

校園傳情活動,有的送花,有的送巧克力,有的送奶茶,有的送西瓜。收到東西固然開心,但是不是收到東西,也要給對方一些回應?如果對方不是自己喜歡的「菜」(理想對象),要拒絕禮物,好像又讓傳情小天使很為難?

像這種送禮物、送花的文化,在浪漫愛的氛圍下,這些禮物是否真的能證明「愛」的存在?還是營造了「愛的假象」?就像有些男性在家暴或外遇之後,常常就會送伴侶花,或是請吃大餐,用「禮物」來包裝「傷害」,用「消費」象徵的是花錢的實力,卻無法證明真愛存在,不是嗎?

真得多花點心思學習如何在「追愛」的過程,尊重彼此,找到關係的平衡點。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女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是朋友還是情人?

[青性]性別大補帖:是朋友還是情人?

■王晧安

小藍和小雲曾是非常甜蜜,令人羨慕的一對神仙伴侶,總讓人覺得是天生一對。昨天突然收到小雲的信,她們分手了。一切的美好,現已化為「曾經」。

她們是學校裡幸福的校對,有她們在的地方就有閃光。經過的路人都要戴墨鏡與護目鏡。現在畢業了,竟然分手了。小雲有點難接受小藍因為畢業的因素而分手,也許小藍還有其他沒有說出口的考量吧!或只是單純對於不能再膩在一起的生活沒有安全感?或是關係其實早有裂痕,這只是個引爆點呢?小雲這幾天睡不好,也吃不好。當我收到這封信,感受到小雲的難過,覺得很驚訝,也有些傷心。旋即約了小雲出來聊聊。

面對情傷,尤其這是段刻骨銘心的愛情,離別總是特別難過。她們的分手來得有點突然,雖然小藍之前就有提過分手,但沒想到這次真的要分手了。小雲依然沒有打算放棄,因為那份愛不會一下子就消失,也許之後還會藕斷絲連吧?或是分分合合?過一陣子又復合、繼續交往?但又有人說,好馬不吃回頭草,除非對方真的脫胎換骨,變了個性變了人。

她們約定了一個月後,才是真的分手日。在一起很久,也需要花時間來分開。一來,可以把彼此想一起完成,而未完成的事,一起做個整理,最後一個月繼續為彼此努力。也許是留給彼此最後美好的回憶,也許是這段感情的困難過去,又不想分手了。另一方面,則因為彼此生活圈太接近,朋友們知道她們分手也很難適應,同時得學習面對她們一起出現,但關係已改變的生活情景。

這幾天,小雲有時候好好的,聽著電台的情歌也沒什麼特別的感覺,突然一下又哭了。這幾天胃口不好,吃東西也變得很慢。小雲有時候擔心,如果真的錯過她,會不會她是自己最後一個最棒的情人?小雲有時候又盼望,也許下一個伴侶會更正、更好,更懂得呵護自己,何必單戀一枝花?小雲看著一堆她為自己做的禮物發呆,心裡好痛好傷心,充滿彼此的回憶,究竟該好好保存,還是全部都丟掉呢?因為二人間的同性戀情沒有給家人知道,這些過去愛情的見證,以及近日分手的痛苦與傷心,該藏到哪裡去?

曾有朋友,在分手之後協議要當好朋友,分手後一段時間依然關係要好,但之後還是不歡而散,彼此到底要如何繼續經營關係?真有辦法像普通朋友或好朋友一樣?該如何界定彼此的新關係呢?究竟,我們之前是情人。分手後,還能成為好朋友嗎?

我對小雲說,分手後,既不是情人,也不是朋友,而是「舊情人」。終究兩人的關係,並不是建立在一般朋友關係的基礎之上。看到對方也不可能只像朋友一樣對她好。因為是「舊情人」,總有一點特別的感覺,一點點不一樣的特權;但也不像情人,因為終究分手了,多少還是有點討厭、難過,以及感情磨合過程的不諒解,因為她是「舊情人」。

舊情人就是這樣,不是好朋友,也不再是情人。有時愛情就是這麼神奇,這段時間好愛好愛對方,過一段時間竟能說散就散。分開之後,體會到彼此關係的脆弱,卻又無法否認曾經對彼此相知相惜。無論如何,好聚好散也是一種幸福。希望小藍和小雲分手後都能好好照顧自己,繼續往未來的幸福前進。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女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更需要大愛的真愛 (上)

[青性]性別大補帖:更需要大愛的真愛 (上)

■王晧安

今年自從4月教育部重申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以來,迄今仍有許多教會以及家長持續連署、遊說民眾「反對教育部在國小、國中性別平等教育中鼓勵性解放」,甚至有家長直指支持教育部課綱與教師參考手冊的老師,不適合擔任學校的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

目前接觸連署支持修訂課綱或教材的3種聲音,包括「對同性戀的恐懼與偏見」、「相信教育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內容的誤解及謠言」、「對教師參考手冊片段內容的建議修正」。這3種聲音其實很不一樣,面對同志與情慾的態度也非常不同。

第一種基於「對同性戀的恐懼與偏見」,像是以「兒少經歷同性密友期,如果貼上孩子同性戀的標籤,孩子一輩子會變成同性戀」、「同性戀是愛滋的主要傳染者」、「同性性行為是危險的」、「喜歡上、對同性有好感,不代表是同性戀」、「兒少沒有同性戀」、「同志教育是將孩子變成同性戀」、「學校不應教育學生接受同性戀」、「同性戀是傷風敗俗、與文化不容」。

首先,沒有任何理論證明同性密友與性傾向是有關連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中也提醒「認同其實具有高度的個別差異」、「不是每一位與同性建立情感關係的人都會認同自己是同志」、「認同可能是來來回回、終身發展的歷程,不一定有一個終點或是固定不變的」。

同志教育的主要目的在建立一個對同志友善、肯定同志的校園,而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認同。的確台灣社會現況仍對同志有許多偏見、污名、不理解,這也是為何學校需要同志教育的原因。我們應鼓勵孩子們探索與認識自己與他人的性別認同與性傾向,但不需要幫孩子「確認性傾向」,而能肯定任何性傾向都是值得被關心、被愛的。兩方陣營共同強調「尊重」的教育,與課綱、教師參考手冊絲毫不違背。

愛滋在今日台灣的醫療而言,好比是具傳染性的慢性疾病,愛滋感染者僅需在發病後持續用藥,對個人生命的威脅其實極低的。雖然台灣因男性間性行為而感染愛滋的人數近一半,但因異性間性行為感染愛滋的人數也佔4分之1,愛滋傳染的對象不安全性行為的人,不應再將愛滋當作是同性戀的天譴。

第二種聲音則是因為「相信教育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內容的誤解及謠言」,像是「教材」在「7歲」實施「性解放」,目前既沒有「給學生的教材」,也沒有在「7歲實施」,更沒有「性解放」的內容。《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是編給國中、高中、大學教師的參考手冊,編撰時定位為於提供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參考讀物,所有強調安全性行為的篇幅與內容皆已被寫出,但這樣「提醒性」的字眼,卻放指為「性解放」。原來台灣宣導「安全性行為」在這些家長的眼中,已成為「性解放」觀點。

同性婚姻雖未獲法律承認,但也沒有「違法」的問題,連署內容卻指同性婚姻違反當前法令;像是認同並非固定不變的這點,真愛聯盟網站卻強調「教材」指稱性傾向一輩子都不會改變,強迫學生確定性傾向。連署內容充滿斷章取義,自由延伸,凡是仔細看過3本手冊的家長與老師都認為,手冊沒有問題,甚至還覺得相關內容提的太少。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女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對話讓台灣更清新


[青性]性別大補帖:對話讓台灣更清新


■王晧安
今日的台灣很不一樣。因為對話,我聞到更新鮮的空氣。
這幾週台灣各地正在進行性別平等教育「國民教育課綱」及「教學參考教材」的討論。基本上,參與公聽會的民眾是理性的,願意傾聽彼此聲音的,這點很令人感動。在這個過程,有助於老師、家長、專家學者與民眾間的溝通與對話,公聽會是社會溝通、社會教育的一環。如果真的官方制訂出來的東西這麼好,那就無需畏縮,儘管出來面對吧!希望政府部門不要把公聽會當作只是「安撫民眾」的工具,而能成為長期、正式的溝通管道。
過去我參與或聽聞有些公聽會,只是讓反對的民眾到場發洩情緒而已,而不是真的想聽人民的聲音。意思就是「公聽會」成為程序正義的包裝,事實上後面公聽會的意見與結論,依然由專家學者所操控。但專家學者們是否真的足夠讓民眾清楚他們的專業評估為何?是否真的化解了民眾的焦慮?或是真的能參酌民眾意見作出適當的調整呢?公聽會意見的匯整與最終報告的呈現,依舊考驗者撰寫報告者的立場與良心。
在性別平等教育是否於中小學實施的討論中,「年齡」一直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在南區性平綱課公聽會的這天,我沒有機會到現場參與討論,而是到了中部某大學的營隊進行電影座談。這場播映的電影是《為巴比祈禱》,每次欣賞都情不自禁流淚的一部影片。總有幾個畫面,讓我淚水不止地流。無論是媽媽說「我不要同性戀兒子」、巴比「選擇自殺的畫面與藉日記敘說心情」、表姐「為不公道的告別式演說表示不平」,或是媽媽「為巴比的死而自責」及「發表演說」。
在影片播映前,我邀請在場以高中生為主的同學站在「巴比」、「媽媽」及「旁人」不同角色眼光、視野與立場,輪流投入自己的感受,練習同理心,一邊欣賞、感受電影。電影播映過程中,此起彼落的啜泣、擤淚,一度讓我以為是不是冷氣太冷,後來隨著劇情的推進,幾乎全場都真情流露。我刻意讓片尾的字幕跑完,一方面尊重與感謝電影製作的團隊,一方面讓同學們有時間擦拭眼淚、整理心情再回到討論。
剛開始我先問同學們,大家身邊有沒有認識同志朋友,竟然全場都舉手了!這是我從未看過的畫面。我接著問,同志朋友是主動向你出櫃的請舉手,竟然有9成以上的同學舉手。我再問,是在國中就有認識的、主動出櫃的同志同學請舉手,人數依然未減。我告訴他們:「你們是幸運的一代!」因為在我大他們10歲的這個世代,同志在國中仍因沒有同志資訊,而無法自我肯定、自我認同,更別說知道有其他人是同志,更別說上一個世代完全缺乏相關資訊。
接著各小隊成員們分別就印象深刻的片段,以及巴比、媽媽、旁人的角色討論得欲罷不能。座談結束之前,我邀請在場的伙伴想想,自己今天討論過程,雖然看似「對同志友善」、「很自然地看待同志」,在這個世代是理所當然,但自己曾否開過同志的玩笑?把別人是同志當作八卦話題?曾否用任何形式正向地表達對同志友善?瞬間的反省又讓大家沉默不已。
80、90世代的孩子,面對國中小談尊重多元性取向、認識自己的性取向,已經準備好了!大人們,你們準備好了嗎?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0329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南區第2場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南區第2場

活動時間:2014年3月29日(六) 下午14:20~17:30
活動地點: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教育大樓1407教室

參加對象:
1.本身是同志,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
2.想積極發展、學習同志諮商專業的助人工作伙伴。

本次主題:
1. 同志助人工作者彼此認識。
2. 未來聚會形式、內容期待分享。
3. 討論同志諮商議題。
4. 討論同志諮商倡議合作事項。

活動聯絡人:
王振圍 0952515353
小弟 0933558507

主辦單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FB社團
主辦單位信箱:tasbravo@gmail.com

0323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中區第1場

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中區第1場

活動時間:2014年3月23日(日) 下午14:20~17:30
活動地點: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進德校區(欲知詳細地點請詢問聯絡人)

參加對象:
1.本身是同志,也是專業助人工作者。(心理師、社工師、輔導教師、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
2.想積極發展、學習同志諮商專業的助人工作伙伴。

本次主題:
1. 同志助人工作者彼此認識。
2. 未來聚會形式、內容期待分享。
3. 討論同志諮商問題。

活動聯絡人:
王振圍 0952515353


主辦單位: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TAS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FB社團
主辦單位信箱:tasbravo@gmail.com

[徵求志工] [網諮] 網路諮詢及同志諮商志工招募中

大家好:

協會一直以來相當關注青少年與同志諮商輔導,之前亦蒐集了全台灣北中南東同志友善的助人工作者名單,並著手籌備同志諮商學會,希望對青少年與同志有所幫助。有鑑於過去時常收到性別、同志、青少年等相關議題的諮詢信以及電話,我們發現網路或電話諮詢這塊是被人們所需要的。因此,我們不僅廣邀青少年、性/別議題專業人員,更希望能邀請有心、有服務熱忱想加入網路諮詢服務計畫的志工,以志願服務的方式協助處理網路諮詢服務相關事務。

招募要求
關注青少年、性/別議題,且具服務熱忱,好性會好人團、校園性別社團成員、諮商輔導與社工領域學生尤佳。

服務工作
1.          網路諮詢服務:線上討論相關事務,協助收信、轉信、轉寄諮詢回覆意見、意見的建檔管理、協助宣傳好性會網路諮詢服務等。
2.          同志諮商專業人員招募與學會籌備:協助同志諮商專業人員招募、舉辦中區及南區同志助人工作者聚會以及同志諮商學會籌備事務。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網路諮詢服務計畫(放附件或做連結)

目標:
l   提供青少年及性╱別議題網路諮詢服務。
l   提供青少年及多元性別個人、家庭及社區網路諮詢服務。
l   讓更多人能知道好性會提供網路諮詢服務。

工作任務:
l   召募網路諮詢團隊。
l   定期整理網路諮詢團隊名單。
l   提供青少年及性╱別議題及個人、家庭、社區網路諮詢。
l   轉介專業諮商資源。
l   宣傳本網路諮詢服務。
l   維護同志諮商專業人員網。

執行方式:
一、團隊成員
1. 歡迎對青少年、性╱別各類議題擅長的夥伴加入網路諮詢團隊。
2. 於每年36912月更新網路諮詢服務團隊名單。
3. 成員包括對青少年、性╱別議題專長者,以及心理師、輔導教師、社工師、有意願提供諮詢服務之義工。

二、網路諮詢
1.      服務方式:
服務方式包括:網路信件、電話及其他公開網路界面。
服務方式
網路信件
電話
其他公開網路介面(FB、留言板、PTT BBS
特性
個人議題諮詢為主
個人議題諮詢為主
議題性諮詢為主
管道
電子郵件
(07)5364490
Facebook「郝捧友」、好性會網站留言板、PTT BBS Tas

2.      服務對象:青少年及多元性別(含女性、男性、跨性別、陰陽人、同志等)相關議題諮詢需求者。
3.      服務議題:青少年、性、性別、多元性別等議題。
4.      服務流程:接到諮詢需求→請服務者提供諮詢→諮詢記錄與回報→追蹤與回饋(未來的發展目標)
5.      提供諮詢服務者,基本上以擅長該議題者進行回覆。

三、資源轉介
若尋求網路諮詢服務者,需長期專業諮商、社會福利資源及其他必要資源,提供轉介服務。
未來可就青少年及性╱別議題主要轉介資源,進行資源名單匯整。


好性會網路諮詢服務 讓您好好說的服務

\(^o^)/\(^o^)/\(^o^)/「有話好好說」\(^o^)/\(^o^)/\(^o^)/
好性會網路諮詢服務

大家好~我們是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長期關注青少年與多元性別議題。

過去我們曾經接過不少家長、青少年同志的來信與電話,想聊聊自己性傾向認同、身為同志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擾、身為同志家長的煩惱等等,如果你對青少年、性、性別、多元性別等議題也有些疑惑,歡迎利用電子郵件、臉書粉絲頁等平台與我們聊聊!

我們希望可以提供關於青少年議題及性/別議題的網路諮詢服務,服務對象包含青少年及多元性別個人、家庭及社區單位,並涵蓋使用華語的地區,歡迎使用以下的管道與我們聯繫喔~\(^o^)/\(^o^)/\(^o^)/\(^o^)/\(^o^)/\(^o^)/\(^o^)/

我們服務的管道有:
網路信件(tasfriend@gmail.com
電話(07-5364490,僅限週二19:00-22:00
其他公開網路介面(Facebook蒐尋「郝捧友」或(網諮帳號:tasfriend@gmail.com) PTTTAS板)

歡迎來跟我們說說你的心裡話喔~(^.<)y

102學年度「社團經費補助」5月15日前申請

各位社團夥伴您好,

好性會102學年度,目前開放校園團體會員申請「社團經費補助」,若社團非本會校園團體會員,歡迎先加入好性會校園團體會員才能申請補助喔!

本學年社團補助經費共有5000元,一般社團每社可申請上限500元的經費補助;兩年內新成立的社團(無論是地下社團或正式社團),可申請上限2000元的經費補助。

申請時間:2014年5月15日前

想申請的社團伙伴,請填表喔!http://goo.gl/OUOKX
提醒您,社團活動另可申請「潤滑液男孩校園行動基金」及「王振圍青少年性別文教基金」,只要符合兩個基金的申請條件即可,辦法如下:


l 潤滑液男孩校園性/別行動基金補助辦法
http://tasdata.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4133.html

申請對象:

1、將舉辦性與性別相關活動,並以學生為主的組織或學生個人行動者。

2、將於校園內舉辦性與性別相關活動之團體或個人。

申請流程:

1、填寫潤滑液男孩補助申請表,寄至tasbravo@gmail.com,或傳真至(07)338-3336。

2、由好性會教育推廣部審核,採即送即審,與收到後5日內審核通過後撥款。

3、活動結束後申請個人或團體應於活動結束15日內繳交活動成果書電子檔至tasbravo@gmail.coms0w0a0n0@gmail.com,形式不拘,文字、照片、剪報、影片皆可。

單次活動最高補助金額以3200元為限。(105年提高補助金額為3200元)
(參加遊行申請道具製作費用也是可以的喲!)



2 王振圍青少年性別文教基金管理辦法
http://tasdata.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5089.html

申請對象:

1、補助中低收入戶、領有身心障礙手冊、高中職與專科三年級以下學生或經濟困難學生參與本會活動費用。

2、鼓勵未加入好性會校園團體會員社團參與本會性/別社團聯合活動。

3、提供學術獎學金。

4、鼓勵校園性/別社團拓展社團活動的多元性。

5、促進校園性/別社團成員間交流餐費與活動費用。

6、補足本會業務與活動經費不足之處。

7、其他符合基金設立目的補助項目。

[青性]性別大補帖:給年輕人更多學習性別的機會

[青性]性別大補帖:給年輕人更多學習性別的機會

■王晧安
看看政治上無論藍綠領導人,或是一些較有社會關懷的政治人物,或是現在推動台灣社會議題發展的民間團體;有些人從學術界出身,有些長期受國家栽培,有些則受社會運動滋養。無論是美麗島、環保運動、學運世代,他們關心社會,而且願意從不同的位子改變社會。看他們身上,讓我了解到如果我想追求更性別平等的明天,得花更多心思栽培年輕性別領導人,他們將是明日引領台灣邁向性別平等新紀元的一代。
我的前一個世代,是個性別歧視的世代,無數個為婦女喉舌的女性,在沙豬文化充斥的時代背景,組織婦女團體,帶著婦女成長、爭取婦女權益。現在的我,在她們的努力下,爭取性別平權顯得輕鬆許多,只要稍加解釋,很多人就能理解婦女為何需要平權。憲法保障性別的平等權益,一切是多麼得來不易。
但也因為對現在尚稱平等的環境中成長,我這個世代,是個自許性別中立、卻處處都是性別盲的時代。很多人覺得性別已經很平等了,而絲毫不感覺性別壓迫環繞身旁。因此,要找到一群與我相同、想為性別平權繼續努力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相對單純的學校環境與生活,不容易感受到「性別不平等」的存在,容易忽略社會性別不平等的現況。感受到性別仍不平等不容易,肖想一個更性別平等的時代更不容易,有意願要做事很不容易,但具備性別知能不容易,要具備帶領社團能力也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要能找到與自己有相同目標的伙伴,一起在同一個組織,往共同的目標一起做事更不容易。更何況,成立社團與組織不容易,維持組織不容易。因此,要培育性別組織領導人還得挑戰這10個「不容易」。
我從「兒童解放」中學習到「青少年賦權」的概念,培育年輕的性別領導人,需要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因為年輕人不是天生就擁有性別的知能,性別人才需要花力氣、花心思培力。尤其,「平等」這類想法一直都是「知易行難」,容易說,但不易做。
由於帶領性別社團,一年就換一次幹部,每年都得重新培育,到了每年這個時候,舊幹部好不容易才上手,又準備卸任了。這幾年來我培育性別人才,一直是抱著種種子的心態,我知道播種不一定會有成果,播下的種子不一定每一顆都會發芽,但總有幾顆會發芽。
因此,當我在培育性別人才時,得一直調整自己的心態,廣布性別平等小種子,不能夠急求速成。不斷地催眠自己,身體力行是重要的態度,只想著,我是在為國育才,雖然不知道這些幹部高中、大學畢業後會往哪裡去,只求這些小種子早點萌芽,才能早點帶著性別平等意識的眼睛看環境與社會,更有意識地處理經手過的事務。
在培育人才的過程中,我也得學習如何更能夠幫助種子發芽,尋找催芽的方法,即不斷改良培育性別人才的教材與教法。雖然不知道這些小芽,有沒有辦法在不利這些性別平等小種子生長的環境中長大,但總心底總是盼望有一天能看到小樹成林,因此繼續傻傻播種。
我一直相信,給年輕人更多學習性別議題的機會,未來才會有一個更性別平等的社會。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性]性別與生涯:美女廚師對男性壟斷壽司說不


[性]性別與生涯:美女廚師對男性壟斷壽司說不

東京的美女壽司餐廳
2011年 03月 10日 08:01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10/ahd080909.asp?source=NewSearch


在秋葉原地區的一條僻靜街道,對面是一家電子產品折扣店的霓虹燈,旁邊是一台出售罐裝意大利面的自動售貨機,樓上則是保証讓你“徹底放鬆”的按摩屋,而坐落其間的就是日本美食界真正的先驅:日本第一家以年輕貌美的女性大廚為特色的壽司餐廳。
雖然周邊環境如此,不過這家名為Nadeshico Sushi的店裡唯一讓人覺得黏滑的東西就是魚。24歲的壽司師傅千津井由紀(Yuki Chizui,本文人名均為音譯)一邊把一塊紋理如同大理石一般的肥厚金槍魚肉放在精心制作的飯團上一邊說,我喜歡魚。我在一家壽司店做了六年,那裡只有男人可以做壽司。她說,就算是忙碌的日子,我連幫忙都不行──這個行業就是這個樣子。
與相撲和歌舞伎一樣,制作壽司的傳統技藝也是由男性壟斷。直到現在才有所改變。在去年年底開業的這家Nadeshico(意思是“完美女性”)壽司店,年輕姑娘們在17個座位的櫃台後面排開,一絲不苟地制作每一個握壽司,同時與顧客說說笑笑,90%的顧客都是男性。這家餐廳的招牌餐點是形狀像卡通熊貓和青蛙腦袋的壽司卷,飾以心形的雞蛋。
對於主導壽司行業的日本男性來說,這樣的舉動簡直就是種褻瀆。壽司手藝傳統上都是代代相傳。
東京餐廳Sushi Nakamura的老板、41歲的中村正則(Sushi Nakamura)嗤之以鼻地說,我想她們做的不會是正宗的壽司。他的餐廳曾獲得米其林一星級。他說,她們只是在試圖模仿做壽司的技藝。中村正則解釋說,學會制作壽司需要10年時間,從在市場上挑選最鮮活的魚,學會怎樣去除內臟並改刀切片,制作恰到好處的飯團以放置魚片,直至學會在制作壽司的同時與顧客聊天的那種節奏和步調。
在Nadeshico Sushi,這些女大廚用兩個月的時間學習怎樣制作壽司。要是按傳統的“壽司年表”,這就像是在短短幾個星期裡上完醫學院。當然,在這裡要學的東西並不涉及跟魚有關的臟活兒,比如剖魚和片魚。餐廳後廚有兩名男幫工,負責給魚剔骨和去除內臟。吉野正幸(Masayuki Yoshino)是其中之一,他從事壽司行業已經30年。他說,我以前的同事說我做這種事情純粹就是傻子,但我覺得很有意思;壽司這個行業有長期歧視女性的傳統。雖然日本各地也有少數女性成為壽司師傅,但Nadeshico是唯一一家壽司師傅全是女性的壽司店。
Nadeshico的中年老板錦織和也(Kazuya Nishikiori)說,他希望為日本的職業女性創造一種新模式。不過隨後他又解釋說,他只雇用年齡在18至25歲的年輕女子在櫃台後做壽司。他說,畢竟我們的口號是“新鮮又可愛”,如果是30歲的女性來求職,我會安排她在後廚工作。
對於女性為何不能做壽司,大多數壽司師傅引述的頭號理由是,她們體溫太高。東京現代懷石料理餐廳Maru的老板森圭司(Keiji Mori)說,女性手的溫度比較高,不適宜處理新鮮魚肉。Maru的廚房有兩位女性大廚。
錦織和也高聲說,這簡直荒謬!人們總是用女性的雙手比較溫暖作為借口,但女性常常會比男人感覺冷。然後他們又說,如果化妝的話會污染壽司的純淨,但要是男性患了感冒呢?這有什麼分別?
米其林一星級餐廳Sushi Musashi位於貴族化的青山區,老板武藏廣之(Hiroyuki Musashi)現年44歲,從18歲就開始做壽司。他說,手的溫度根本不重要。坦白說,做壽司是艱苦的工作,起早貪黑,很晚才能回家。
錦織和也開了一家人力資源方面的公司,並無經營餐廳的經驗,他承認自己這家餐廳還達不到米其林星級的水準。他說,來這裡吃東西最好是不要抱太高的期望。他希望吸引的顧客群體是年輕人和外國人。
事實上,一家點評網站給這家餐廳的評分只有2.5星,滿分為5星。一名男食客寫道,壽司很糟糕,不過他也說,跟櫃台裡的壽司師傅聊天感覺就像初戀,我的心跳得很快。
21歲的大學生大塚季(Kii Otsuki)在Nadeshico兼職,她說,有時客人會有錯誤的印象,因為全是女孩子。由於這裡是秋葉原,跟這個地方有某種聯想,對此我只是置之一笑。很多客人都詫異我們這麼嚴肅。過去幾年裡,秋葉原已經成為“女僕咖啡館”的勝地,主顧們可以與打扮成法國女傭的年輕女孩隨意調笑。
雖然Nadeshico算不上高級烹飪,不過就連經驗老到的年長師傅們也承認壽司行業得有點變化了。中村正則說,我覺得沒有女性壽司師傅是奇怪的事。他在東京商業中心新宿區一所烹飪學校任教,並說過去20年女學員的數量膨脹了四倍。其中不乏想成為壽司師傅的。武藏廣之則更進一步,說現代的日本年輕女孩比男性更為堅定,也更有抱負。
Mariko Sanchanta

日本壽司界的先鋒:女壽司師
Nadeshico Sushi是日本唯一一家全部啟用女壽司師的餐廳。她們制作的壽司可愛有新意,但也招徠批評。日本壽司師通常都是男性,他們制作傳統樣式的壽司,所以Nadeshico Sushi的做法被看作是對傳統的褻瀆。
影音報導: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04/VID164031.asp?source=article


  在視頻開始播放後,點擊播放器右上方的“Captions”標簽,選擇“簡體中文”或“繁體中文”即可顯示對應的中文字幕。


美女廚師對男性壟斷壽司說不
2011 年 03 月 10 日 09:52:36
華爾街日報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10/PHO135626.asp?source=NewSearch#panel-1

紅粉壽司店在東京料理界算得上真正的先鋒,它是日本首家主推年輕女性擔任壽司師傅的餐館,向長久以來主宰該行業的男性發起挑戰。
1

圖中是東京秋葉原商業區的後街,紅粉壽司店(Nadeshico Sushi)便躋身於此。紅粉壽司是日本唯一一家由清一色妙齡女性擔任壽司師傅的料理店。
2

長久以來,男性壟斷著制作壽司的傳統手藝。圖中的千津井由紀(Yuki Chizui)是紅粉壽司店17位年輕女師傅之一。

3

21歲的官肇佑香(Yuka Hirota)在店內擺拍。這家料理店的店名“紅粉”寓意“窈窕佳人”。

4

來紅粉壽司店消費的顧客90%是男性。在這張前不久拍攝的照片中,男顧客們在款台前排隊買單。

5

官肇佑香一邊制作生魚片壽司一邊與顧客聊天。在男性主宰壽司料理界的日本,女性的涉足被視為一種褻瀆。

6

紅粉壽司店的店主錦織和也(Kazuya Nishikiori,圖中不可見)說,他只招收18到25歲的女孩在櫃台後為顧客服務。“如果30歲的女士也想來這裡工作,我就會安排她到後面的廚房了。”

7

紅粉壽司也請了兩位男士在廚房幹去魚骨、去內臟之類的活。吉野正幸(Masayuki Yoshino,圖中)就是其中之一,他說:“壽司料理界歧視女性的傳統已存在很久了。”

8

官肇在為顧客倒茶。日本各地還是有一些女壽司師傅,但紅粉壽司是唯一一家只聘用女性當主廚的店。

9

千津井將一瓶清酒擺到桌上。

10

這家店的特色料理是做成卡通熊貓和青蛙頭像狀的壽司,再配上心型蛋卷。

11

千津井正在為一位顧客服務。她說:“我曾在一家壽司店工作了六年,但在那兒只有男師傅才有資格做壽司,哪怕是在店裡非常忙的時候。”

12

禁忌女性當壽司師傅的眾多理由中被引述得最多的一條是:因為女性的手溫度較高。紅粉壽司店的店主錦織和也不認同這一點,他說:“人們通常以女性手暖為借口,但女性的手通常比男性的手更涼。”

13

官肇送一位顧客進電梯。紅粉壽司店的樓上是一家按摩院。盡管紅粉壽司店不是高級料理店,但它的存在讓一些壽司料理界的男性大拿承認,老觀點該改改了。


女性當不了壽司師傅的五大原因
 
 
華爾街日報2011年 03月 10日 08:16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10/bog082005.asp?source=NewSearch

關於女性為何不能當壽司師傅並沒有正統的理由﹐不過在由男性主導的生魚料理界存在著諸多借口和無稽之談。以下是我們統計的五大理由﹐眾多男性以此說明為何女性和生魚不能共存:

5. 因為女性會來例假。東京米其林三星級餐廳Sukiyabashi Jiro的老板大野次郎(Jiro Ono)之子大野嘉一(Yoshikazu Ono)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


原因是女性有例假。要成為專業的壽司師傅就得保持對食物的穩定感覺﹐但由於月經週期的原因﹐女性的味覺不穩定﹐所以女性不能當壽司師傅。

4. 因為女性會化妝和噴香水:在製作壽司時這會干擾嗅覺。

3. 因為女性無法勝任這樣的工作:製作壽司很艱苦﹐要剖魚、片魚﹐工作時間長﹐還只能坐末班車回家。

2. 因為女性的手比較小:這樣飯團的大小就不一致。

1. 被引述最多的理由:因為女性的手比較溫暖﹐這樣飯團的溫度就會過高。

不用說﹐這些理由都站不住腳。

Mariko Sanchanta

 

[青性]性別大補帖:高中公民性別教材還需加加油


[青性]性別大補帖:高中公民性別教材還需加加油

■王晧安
 
翻開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課本,發現比10多年前的版本更強調「務實」、「現實感」與「關懷」。公民科教師不再是「道德教條的傳教士」,而是培養增進公共參與、認同民主法治與人權精神的「教師公民」。
「性別關係」自95暫綱已列為重要課程,「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獨立為一節,談社會中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破突性別刻板,以及社會對多元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污名、異性戀霸權。意味著學生在高中階段的求學過程,總算有機會在正式課程中學習到性別的「社會性觀點」。現行教材中,談到職場中的性別關係與性別立法;從情愛關係了解伴侶間的性別關係。在婚姻與家庭一節,談家庭性別分工問題,以及家庭暴力帶來的衝突;在多元文化中,了解新移民女性的處境;在媒體識讀中的辨識媒體中的性別刻板;甚至在社會團體與結社、社會運動與人權保障中,散見婦女與性別團體、運動的例子。
性別平等的價值已逐漸被正式教育體制認可,看見這些性別議題成為教材內容固然可喜,但檢視內容卻讓人憂心。像是「跳脫性別刻板」一段,表列「性別角色刻板的男女內涵」,再次強化性別刻板印象。雖教導應由「男女平等」改口「性別平等」,但全課本的舉例全只有男性與女性,甚至以難以接受「男護士」、「女機長」為例,而非教導如何面對社會性別的多元。忽略只要談「性別刻板」,其實很容易陷入男女二分的論述困境,運用兩性刻板的表列或圖說,往往難以呈現真實社會的性別多元樣貌。
提及同性戀在1990年5月17日已從世界衛生組織精神病名冊中除名,提醒「異性戀霸權」與「污名化」的概念,但仍僅止於呈現異性戀者視同性戀者為不正常,未能正視多元性傾向的存在,未能理解不符主流性傾向者的處境。甚至有些老師在教學過程教導「嚴苛的同性戀定義」,存在對不同於主流性傾向的差別待遇。
多元性別的段落強調「包容」的文字更給人口號教學的感受,口口聲聲「接納」、「關懷」,卻流露出異性戀中心對不同性傾向的「容忍」,而非「接納」與「尊重」。處處說「尊重他人」,卻無「悅納自己」的內容,不關注每個人自己身上都存在的性別多元特質,又如何尊重他人?關懷別人前,不應先認識與欣賞自己嗎?先接納自己身體、行為、特質都存在性別多元的事實,看見性別規範對我們的影響,才能不再限制個人發展。
而談到家庭暴力,談家庭暴力法保障的範圍,以及家庭暴力的形式與資源,卻缺乏教導如何預防家庭暴力,與如何面對家庭暴力的積極性教學內容。其他章節談經濟、政治與政黨、國際關係與全球化時,是否也納入性別觀點了呢?女性主義式的公民科教學,在民主法治上更重視「以法為用」,而不是規訓的工具、恐嚇愚民的管道,更不應以背誦為重點,反能思考以學校為本位的民主實踐。
目前公民教材內容已經較為精簡,應可安排更多活動時間,讓學生進行校園民主、經濟、人權的對話與體驗。無論是讓學生分組了解學校制度討論的過程、預算的編列與支絀、促進學生權益與教師權益的對話。這些做法將更符合女性主義式的教學精神。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勇敢教導學生改善性別現況吧!

[青性]性別大補帖:勇敢教導學生改善性別現況吧!


■王晧安
作為教學者的我們,究竟該如何教學生「性別」?
小維這學期選了一門婦女通識課程,雖然可以學到很多想學的東西,但總覺得這堂課讓對性別議題有興趣的他難掩失望。原以為老師會教我們如何改善婦女受壓迫的處境,卻發現老師大多只是呈現性別刻板的社會現況,提出社會中不同性別與愛情觀點。小維到了期末總算鼓起勇氣跟老師談,希望老師教學內容不要只談社會現存的性別現況與歧視,而能有更多破除性別刻板的內容。但老師有點擔心,每個不同學生來自不同的背景,甚至理工學院的男學生,覺得男生就是男生,女生就是女生,如果談太多破除性別刻板印象的資訊,擔心學生不能夠接受。
但性別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婦女課程實施的目的是什麼?教學生繼續保持「性別刻板印象」是性別教育的目的嗎?繼續停留在「討論」不同性別問題現況,而不做出任何改變,這是我們希望教會學生的嗎?如果在教「性別與生涯」時,只一直談「職場性騷擾」與「職場中的性別區隔」,學生會感受到的是什麼?學生容易感受到「職場有很多性騷擾及性別僵化的問題」而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更應當提供不同性別在職場中的典範,嘗試追求自己的夢想而不受性別侷制,與學生討論如何應對與面對性騷擾的困境不是嗎?
伴前幾天到我辦公室,看到我桌上有一份關於「性別」的考題,他以為是我特別出題目給學生練習,他覺得題目「超難」,因為這些性別與人權的題目他都沒有看過,一邊看一邊覺得幾個題目出得不太好。這真是美麗的誤會,我其實沒有這麼勤勞,特別為了學生學習性別而出好幾頁的性別題目。桌上的這份試卷是自出版社「公民科」高一題庫中抓下來的題目,裡面提到各種破除性別刻板、重視性別人權、挑戰異性戀霸權概念的內容。高一正式教材老早在談破除刻板和同志議題了,大學教授在怕什麼?
甚至很多老師常會提到,光是談「男生不只可以做什麼,女生不只可以做什麼」就很不容易了,何論談「更複雜」的「同性關係」?但對於非異性戀學生來說,同性伴侶關係其實很簡單?為什麼老師總是要認為很複雜?究竟是同性戀的議題真的很複雜?還是老師把這個問題搞得很複雜?有些學生也曾跟我談到,某個老師對女性議題很不熟悉,所以對同志議題怎麼可能熟悉?或有人會說,要先對二性議題有敏感度,才有可能對同志議題有敏感度?真的是這樣嗎?性別議題與性傾向議題真的有先後順序的問題嗎?
如果「先有性別敏感度,再有對性傾向的敏感度」這個假設能成立的話,那所有的同志都不會有性別歧視的問題?所有的同志都不會歧視女性、陰柔特質囉?顯然不是如此。對同志議題熟悉的人,也不一定了解性別議題,了解性別議題的人,也必然會逐漸重視同志議題。在促進平等的立場上,當然希望國民能對性別議題與同志議題都能有基本的了解,因為過去「重性別,輕性傾向」,導致我國對於性別平權雖有所進步,但同性伴侶權益卻停滯不前,我們真的還要繼續分先後?談困境,而不思改善與解決問題嗎?教師做為促進社會改變的關鍵角色,得好好想一想,勇敢地教吧!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社團成員不談性別?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社團成員不談性別?


■王晧安
 
性別社團的傳承最核心之處是什麼呢?校園性別社團與其他團體相較之下有何特殊之處呢?
校園性別社團與一般社會性性別團體最大的不同,在於團體成員組成。社會團體通常仰賴長期基金、計畫申請與社員會費,養長期的工作人員來執行社團行政工作,明確的業務範圍與檔案,執行人員經驗的累積與深根是性別團體發展最重要的基石。
但校園性別社團得年年面對幹部改選與交替的問題,每年3月到5月,一年一任的幹部交接。交接後,又逢期末及暑假,常導致傳承中斷,使社團工作與目的無法延續。校園性別社團是臺灣未來性別工作推動的重要種子,卻年年得面對傳承的實務困境,因此,「傳承」對性別社團來說特別重要。校園性別社團與其他校園社團最大的不同,就在關注的議題與其他社團不同,性別社團最關注的就是「性別」,更重視因為身份或認同帶來經驗的差異,更重視多元與平權,更重視差異、差別待遇與社會正義。
曾經看到有的社團幹部交接的時候,前任幹部把社團總檢的資料留給下一任,就拍拍屁股走人;有的還會帶著去拜會一下學校有關的行政人員,作個交接;有的會說明幹部應當參與或召開哪些會議,應如何參與。社團經營技巧固然重要,但協助性別社團發展5年來,卻很少看到性別社團為了幹部舉辦「性別知能的特訓」?難道性別知能對性別社團的成員來說不重要?
看看學校裡的其他社團,音樂性社團通常會為了各項音樂競賽,或是成果發表會有好幾次的集訓與苦練;體育性社團則每週有固定的練習時間;服務性社團平時則努力練習帶活動的能力,為到偏遠地區服務而不斷訓練與準備。那性別社團呢?一學期辦個幾堂社課或講座,不也是一般社團會做的嗎?那性別社團的集訓課程在哪裡?
性別社團的社員,不知道臺灣今日性別成果發展的過程?未曾聽聞臺灣數十年來發生過的性別事件?不認識臺灣重要的性別推手?不知道臺灣有哪些性別團體?不知道要去哪找性別的資源?未曾讀過性別圖書?甚至對性別議題不感到興趣?不知道校園中仍存在哪些性別不平等與歧視?不了解為何現在性別理論談的是「性別關係」而不是「性別角色」?那這樣的社員組成,還能稱為性別社團嗎?
忽略「性別知能」的性別社團,就像是失根的浮萍,四處飄流而沒有方向;是失根飄於空中的蘭花,與一般大眾相同空談性別概念而沒有根據;是有莖幹而無心的空心菜。只有社員的匯集,卻缺乏社團創立的宗旨與追求臺灣社團性別平等、營造性別友善環境的核心精神。
經營與參與性別社團,千萬不能忘了為何要加入性別社團的初衷,經歷過或看過什麼讓人發起對性別議題熱情的事件?這股熱血與精神,是最值得不斷提起與傳承下去的!但也不能忘了,參與性別社團,更要充實性別知能,才能夠影響更多更多的人,才不枉到性別社團走一遭!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社團永續經營的關鍵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社團永續經營的關鍵


■王晧安
每到4、5月社團幹部一年一度交接的時節,是對即將卸任的幹部該年度付出最殘酷的驗收。有的舊幹部還在煩惱交班人選,有的新幹部則煩惱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時間能勝任幹部的位置。但不可否認的,「社團沒有幹部,等於宣告社團的結束」。好不容易成立與運作起來的社團,就要斷送在我們手上嗎?
社團低年級成員新增多少人?有意願擔任幹部的有多少人?哪些人對社團產生很大熱情?哪些人收穫滿滿,而願意為社團繼續付出?哪些人受社團成員的關懷所感動?哪些人認為社團延續是必要的,願意挺身而出?
「『招生與傳承』絕對不是每學年初與學年末的事,而是一整年的事。」這句話校園性別社團間,早已是朗朗上口的一句老話。初上任幹部總有「招生擺攤」多少人來簽名、代表社團一年招生成果的誤會,事實上實際參與社團通常約只有簽名人數的1/4。招生除了透過招生擺攤、招生晚會、招生宣傳外,所有學生都在看:「參與這個社團能帶給我哪些收穫與好處?」「社團有趣嗎?值得我擠出課餘時間來參與嗎?」因此社課、聚會、社遊、聯合活動、私下的情感連結與交流,更關鍵性地決定每一個社員的去留。
從第一場活動與社課帶給社團的第一印象,到與幹部們互動的過程,感受被歡迎、能融入的氣氛,是否感受到尊重、珍視?還是幹部們只是為了辦活動而辦活動?而不在意成員們參與社團活動過程中的需求與感受?如果視社員為白紙來辦理社團活動,是非常危險的。常見的問題是固定一個或幾個人在辦活動,然後鼓勵社員來參加。無論在規劃、準備或執行活動的過程,分工都應盡可能擴大社員的參與程度,培力每個社員,社員才會有參與感。也會因為是自己辦的活動,而有更高的意願參與與投入。時時刻刻都在招生與傳承,久而久之,自然知道哪些人具有擔任幹部的潛力。 活動分工時,剛參與的伙伴可先承接自己拿手的,逐漸轉換到自己有興趣但不拿手的工作崗位上,最後嘗試挑戰自己不熟悉但願意學習的位子。分工的輪調,有助於社員在社團行政上的培力與自我探索,不但能培養社團經營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對不同工作執行者的同理心。先當好個被領導者,才有機會當個好領導人。沒有天生的社長,沒有天生的幹部。在推選幹部的過程中,應當重視個人的特質,與社員合作、互動的情形,以及過去努力投入的表現。
在舊幹部的眼中,新成員很理所當然地有很多的不足,終究舊幹部受過培訓與一年以上的社團歷練。哪個幹部不是從一無所知到逐漸上手?好不容易熟悉社團行政一點了,又要改選了,也得面對現實,找幾組負責任、對性別議題投入、善於與人工作相處、自我要求的人選,讓社員透過民主程序進行改選。
民主的遴選過程,有助於發現社團內人才濟濟,選舉過程也有利於新任幹部帶領社員共事。人氣旺的新幹部,有利於社員意見的整合、情感連結,對性別議題投入的幹部,則有助於讓社團發展更有方向。招生與傳承是性別社團永續經營的關鍵,仰賴舊幹部一路對社員的提攜與信任,仰賴新幹部間態度、氣氛、人和與同心。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領Show繼續為台灣寫故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性/別領Show繼續為台灣寫故事

■王晧安
2005年,因考慮彰化師大性酷社社長的交接與傳承,我與幾個好朋友發了一個小小的願,想為新社長辦一個性/別領Show營。沒想到,這願一實踐下去,一晃眼就到了第6年,竟成為全國校園性/別社團重要的幹部傳承營隊。
參與的學員有的是承接社團薪火使命,不得不來的伙伴;有因擔心不知如何經營社團,滿懷焦慮而來的伙伴;也有剛創社,想與其他社團一起學習、交流的伙伴;更不乏認真、早已投入性/別領域的伙伴,不想孤軍奮戰,而來尋求奧援。性/別領Show營學員都相當投入與認真,大多數學員事先閱讀參考資料,營期間正向的、想做點什麼的力量不斷被彼此帶動,雖然剛開始彼此陌生,卻不得不在明快的營隊節奏下熟絡起來。
學員平常上課可能會「度估」,晚上又聊很晚,尤其暑假期間參加營隊還要早起,精神還真不容易提起勁,也大大考驗營隊每一堂講師與教學方式。在幾次性/別課程與社團課程的改革下,講師群費盡心思以貼近社團經驗、青少年能接受的學習方式,運用快樂學習、體驗學習的方式,設計盡量人性又能收穫滿滿的教學。
有學員問我,為什麼營隊沒有請一些有名的講師來談性/別?或是談社團經營?而是讓學長姐來擔任講師?但回頭仔細想想,這些名講師所講述的,真能符合性/別社團成員與經營的需要嗎?他們的上課方式與內容是學員大部分能接受與加以運用的嗎?而營隊現有講師大量結合過去一年或二年社團實務經驗,結合各屆講師的課綱與基礎,不正能提供未來一年社團經營真正之所需嗎?更何況有許多今日的大師,都是在高中或大學的時候,提供予充份賦權培力的機會。在我心中,性/別領Show營培力的不只是讓學員成為傑出的幹部,同時從籌備、行前訓練,也是在培力卸任的社團幹部懂得如何「母雞帶小雞」,更從過程中自我賦能,成為下一梯性/別領域的新秀。
每一次性/別領Show營,所帶給學員的,不只是廣泛的性/別知能,性別意識的培力,我們共同學習著如何與其他人互動,如何傾聽,而不要帶來傷害。剛開始有些成員比較有想法,但有些伙伴仍在思考如何表達,看似沉默。作為性/別領導人,有想法且能表達是重要的,因此營隊也特別設計幫助每個人練習摘要想法,並嘗試表達出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一個好的領導人,更需要珍視每一個差異而獨立的個體,能夠傾聽不同的想法。如此以來,才能成為「團體合作」,而不再是「個人領導」的傑出領袖。
5天下來,很多人離開前依依不捨,甚至誇張地說:「這是我一生最快樂、最有意義的5天」、「這5天讓我人生有新的開始」。弄得好像參加了什麼邪教營隊一樣,太誇張。但不可否認的是,我與每位工作人員、學員,都獲得許多成長,與繼續前進的力量,這樣的成長真的令人喜悅。
看到年輕、活力十足的大家,我不斷提醒自己要和大家一樣,繼續用心努力,作個好榜樣,不輕言退縮,在各地辛苦的各位,是砥礪我前進的最大力量。校園性/別社團領袖們將繼續為臺灣寫故事,期待接下來一年各社團的發展與創新,台灣青少年與性/別運動需要妳/你們繼續參與與投入!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我與小4歲的他發生性關係


[青性]性別大補帖:我與小4歲的他發生性關係

■王晧安
小玉在網路遊戲認識了小他4歲的小金,他們倆偶爾會傳傳訊息,彼此幫忙。雖然剛開始不是太頻繁的聯絡,但感情也還不錯。慢慢地,越聊越多,對彼此的關心也逐漸增多。互相留MSN後,更頻繁地聯絡、互相關心彼此現實生活的資訊,關心彼此在學校、在家裡發生什麼事,有什麼煩惱。
不知不覺兩人也認識一年多,原來雙方居住的地方在隔壁城鎮,因為地緣關係,關係更快速地發展,開始有了一點情愫。小玉邀請小金到附近的公共場所見見面,雙方可說是一見鍾情,一下子天雷勾動地火,兩人到廁所發生了身體上的親密關係,展開一連串的性探索。
在這之後,兩人好幾次又約出來發生性關係,但也聊很多心事,分享生活中的愉快與不愉快,後來決定交往看看。
這是一對研究生與大學生發生的經驗,偶爾從朋友間聽到他們自爆如何與伴侶認識的故事。我聽到都覺得習以為常,有些人認為情人要從朋友的基礎上發展,但有一些人從身體愉悅的基礎,發展成為情人。有一些人竟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長期交往的對象。
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一對高中與國中學生之間,就在他們決定交往的兩天後,他們的事情被家人發現了,家長很緊張地問導師該怎麼做。在這個性別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大人們往往只看到他們兩人都未成年。「天啊,如果是我的小孩發生這種事,我一定不能接受!」
學校一知道這件事,開始啟動性別事件通報的機制,因為大人的法律告訴我們:「這個是性侵害、妨害性自主。」校安通報、在24小時內兒少通報一一啟動,教育部也要高中、國中展開性別事件的調查,彷彿所有人都動了起來。
依現在我國的刑法227條,這名高中生因為與未滿14歲的人發生性關係,要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因為這名高中生,也未滿18歲,所以可以減輕或免除其刑。如果免除其刑,那可以說大人們白忙一場;但如果是減輕,仍有刑罰,也可以說就毀了這名高中生對於「性」的價值觀,未來很難覺得「性會是愉悅的事」,反而覺得性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對於年紀較小的那方,家長則抓著雙方未滿18歲為「告訴乃論」的把柄,開始跟對方要求金錢上的賠償。認定對方對自己的孩子身體侵權,美其名金錢賠償、告對方侵權,正好家長也可以透過這件事,運用自己孩子與一個大他4歲的人發生性行為而大撈一筆。
國中生一直跟高中生說抱歉,很不好意思造成對方的困擾,高中生因為愛著國中生而說沒有關係。孰不知自己已陷入大人的金錢遊戲之中,也不知搞不好得離開現在的學校,送往中途學校與其他各類少年犯共同生活與學習。
曾有些學校老師跟我討論到,他們對於青少年與兒童的性,在學校隻字不提,包括與未滿16歲的人發生性關係是妨害性自主這件事也不能說,因為也得說明此類行為是告訴乃論,認為這是變向鼓勵同學發生性關係。同學更容易因此觸法網不知不覺,直到整個法律機制起動才後知後覺。雖然事情發生經過與樣態與成年者完全相同,但有完完全全不同的待遇。只能說,「孩子,你們生錯時代了!」「大人們,兩小無猜何必差別待遇?」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快樂學習的性別社團

[青性]性別大補帖:快樂學習的性別社團

■王晧安
校園性別社團活動及社課應該以聯誼聚會為主?或是以學術課程為主?這是許多經營或參與校園性別社團常見的問題。跳脫「輕鬆聚會/嚴肅講課」二分的經營框架是否可能?聚會也可以帶來生活上很多性別議題的學習及啟發?學術社課也能以活潑、有趣、很輕鬆的方式,又有所學習?
從校園性別社團發展的歷史中可發現,純聯誼性或純學術的社團往往撐不過4年,每3、4年就倒社一次,為什麼呢?純聯誼性性別社團通常以同志社團為主,剛成立時,通常人丁旺盛,大家對認識同性朋友充滿熱情。但過一兩年,好像校內該認識的也認識了,看來看去就是這些老面孔,所以當這些成員逐漸年華老去,準備畢業,社團也因此就地解散。
純學術性性別社團,初期通常以學術包裝聯誼活動,但長久下來,過於向學術傾斜。老社員不滿足於基礎概念的學習,社課深度日增,若又未能顧及新進社員的知識起點,總讓人覺得學術社團真不吸引人。誰要白天上課累得要死,還要去聽疏離的知識課程呢?
逐漸聯誼性社團不能單單只是聯誼,更要有一些性別議題的概念滲透其中。像是每週定期的聚會,如果大家都只是一起來聊八卦吃飯,一起吃飯三個星期,如果沒有心儀的對象,沒多久就膩了。但如果每次聚會,都能順帶提一下最近的性別時事,或是大家聊聊生活中遇到的性/別困擾,能輕鬆聊天又能解決生活上的小困擾,參加聚會變得有附加價值,更能吸引社員長期參與。
學術性社團活動最避諱、最不討喜的是找一堆看起來很厲害的頭銜,社課一開始,像是在教理論一樣,滿口學術經典、咬文嚼字而無法與生活緊密結合。反而社團成員自行蒐集資訊、研發與討論生活中性別議題,尤其是最近學校裡的問題,或是社員發生的問題,例如性別與宿舍、社團參與和家人間的衝突、系上生活中的性別歧視等,不但社員能有共鳴,更能從對話中生產同儕間感到有興趣、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活化性別知識。
校園性別社團可以發展豐富多元的選擇,有的性別社團就學校中的校園安全問題、性別/同志/女性電影分析、學校性別課程研究、學生實習或演練性別化的服裝問題等進行討論,討論後作出具體建議,提供給學校作為營造性別友善校園的參考;或針對性別時事、校園中性騷擾問題展開宣導行動,以性別平等價值的教育推廣作為社團發展的目標與作法,積極改善我們生活環境的性別處境,才是真正「性別平等從身邊做起」的生活實踐。
近年來,國內校園性別社團紛紛成立,尤其以關注同志議題的社團為眾。但要特別提醒的是,直接定位為以同志為服務對象社團,常常面臨招生困難的問題。因為在對同志尚普遍不友善的校園氛圍中,因為擔心加入社團就會出櫃,導致同志學生加入同志社團不高,雖然事實上根本沒有人知道誰是同志社團的成員,根本不用擔心出櫃問題。
對女性、特定男性、跨性別的歧視與壓迫依然存在,應當成立關注同志友善、性別議題的社團為主,吸引更多相同關注性/別議題的非員一起加入。不同性別、性傾向間互相理解與支援更是重要,多元成員互相學習才能真正學習尊重。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老師身體力行大談同志

[青性]性別大補帖:老師身體力行大談同志


■王晧安
老師面對同志議題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態度?
我得承認,在校園裡談同志議題10年來,到今天,我依然會對於這件事感到害怕。我依然擔心會有來自其他教師,或是家長的指責;依然擔心自己會不會不夠照顧每個學生的感受──尤其是在保守天主教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否在聽過同志教育後內心交戰?
但我依然努力讓自己多談一點同志。一方面是自我療癒,讓自己更能面對恐同;一方面是為了我的寶貝學生們,他們理所當然地該擁有一個對同志友善的校園。
小天老師跟我說,他一直都對同志很尊重也很友善啊!但覺得沒有必要在學校提到「同志」,又不是每個同學都是同志。對於小天老師這樣的情況,我很擔心!為什麼呢?大多老師其實都和小天老師一樣,對同志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也沒有特別歧視或不友善的想法,因此沉默,未曾、也不覺得需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態度。
但相反地,對同志很有意見、具有偏見的老師,倒滿敢講的,很自在地講他曾遇過某個同志很噁心,某個同志很討厭,同志多麼不自然等等。因此,學生接收到的,常常是在一片對同志「不問不說」的情形下,唯有「恐同言論」能在學校中出現,青少年會怎麼臆測大人們對於同志的態度呢?他們會認為這是一個對同志友好的社會環境嗎?
這些在學校中,以為全校只有自己一個人是同志的人,如何感到不孤單?如何不感到恐懼?如果不感到漠視的經驗?如果我們讓女同學來上學,卻從來不談女性在社會上的經驗;如果班上有原住民學生,卻從來不談族群的議題;如果班上有新移民家庭,但求學期間從未在正式與非正式教材中,看見自己家庭的身影;相同的,同志學生從來看不見有老師能公開表達友善,這些多元身分背景的學生,認同的將是什麼樣的文化?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感?
教師作為維持社會和諧、促進社會提昇的一份子,如何能對同志議題不問不說,卻容許歧視同志的言論在校園流傳?又如何置身事外,繼續選擇「不正向表達對弱勢性別學生的友善」?在道德上,我身為一個強調身體力行、追求平等與正義的教師,就算我害怕,我也得談同志議題。如果我不勇敢,我如何教導我的學生勇敢面對恐同?在經濟上,我偶爾小小地一句,對不同族群的關懷,卻能帶給學生很大的溫柔與回響,這麼不需成本,又能帶來正面效益的事,又如何不做?
也許我對同志議題熟悉或不熟悉,就算談同志不是談得很清楚,至少我表現出對同志友善的態度。如果我真的有談到不那麼正確的同志資訊,我相信聰明與勇敢的學生們,會給予我如何改進的回饋,與學生們一起成長。也許我真的說錯了一些同志資訊,但至少我不再不問不說,而是一個願意關心同志的教師,不再是一個漠不關心、事不關己的態度。
也許,幾年後,我在這堂課講了些什麼,同學們已經忘了。但,我相信他們會記得我曾對同志友善的態度,追求一個更自由、平等社會的精神。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同志教育的生命交響曲

[青性]性別大補帖:同志教育的生命交響曲


■王晧安
我是教師,也是生命教育志工。自8年前,我開始接受天主教、佛教、學校與研習辦理數百小時的生命教育訓練。我學習到生命教育有豐富的內涵,關心自己、其他生命與環境,教我們悅納我們自己,更學會如何悅納他人,學習平等地愛自己,愛他人,愛環境,而沒有差別待遇。
生命教育談論的議題很多,包括教我們如何判斷是非的品格教育;教導慈愛、尊重、與靈性連結的宗教信仰。從出生、健康、生病、婚姻、戰爭、面對挫折與低潮、臨終關懷、死亡到死後世界。在這麼多的內容中,我學習到我們應當為每一個生命喝采,而不是為其他生命喝倒采!看見一個個的生命鬥士,使我們學習在每個被社會不被珍視的生命面前,謙卑地聆聽他們的生命。
不幸的是,在我加入生命教育志工的第二年,最要好的朋友自殺了,他是個同性戀。我深入理解他的自殺原因,就是因為社會從不平等地看待他們。你能像他們一樣每天面對各種對同志的異樣眼光與懷疑的眼神嗎?殺害他的不是因為他是同志,殺害他的是那些每天一而再、再而三,表面和諧、事實上不友善的眼光。
我因此向每一個男生、女生、跨性別、同性戀、雙性戀、異性戀、流性戀學習,看見女性、同志、跨性別多元性別主體生命的可貴,發現他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命鬥士,因此看到更豐富的世界,大家都有非常美麗的視野。我學會懂得去除對同志的刻板印象與迷思,看見社會是如何地不願意還給他們應有的權益。他們必須如何大聲吶喊,才有幾個人願意嘗試聆聽他們被我們長期無意傷害的心。面對弱勢的生命,我們應當勇氣站出來做些什麼!為他們說話,要為不義的事發言。
自今年2月以來,許多教會對同志與教材的誤導,讓同志基督徒紛紛離開教會,我感到非常的難過。我依然祈禱他們能在其他地方,尋找到信仰的依靠。近來真愛聯盟在公聽會上,常倡導以「生命教育」、「品格教育」取代「性別平等教育」,彷彿生命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水火不容?
生命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對我來說從來都不衝突。生命與性平教育不是平行線,而是美麗的交響曲。在大乘佛教教義中,無論階級、性別、性傾向,任何的情慾都是平等沒有差別的。佛陀教我們要面對情慾,而不是逃避。佛陀教導的,是教我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啟發我們的智慧與慈悲,和他一樣成為對所有眾生平等慈愛,並理解一切眾生的人。
我想耶和華也是,他並不是教我們憎恨他人,更不是用真愛作為糖衣,包裏仇恨的毒藥。宗教的規範與經典律法,是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約束他人。聖經教導我們要成為撒瑪俐亞人,而不是成為會因自己愛惡,而丟別人石頭的人。生命與性別平等教育,都在提醒我們如何讓寶貴的生命,受到更多的尊重,而不是讓對立與恐懼,看不見生命教育與性別平等教育的共通處。
如果未來,我的孩子,我的外甥,乃至我現在的學生,無論他的性傾向如何,我都希望他們能喜歡自己,肯定自己。無論性別、性傾向、性別氣質,都能在未來發光發熱。請真心愛你身邊的每一個同志,為他們做點什麼,讓他們有更友善的環境。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同志因為誰而愛得好辛苦

[青性]性別大補帖:同志因為誰而愛得好辛苦



■王晧安
 
台灣「同志教育納入國中小課綱」議題仍在延燒,雖然教育部發出公文,表示「連署30萬人可影響政策的說法」為真愛聯盟自行傳播,但近來真愛聯盟反同志教育的連署人數不斷突破新高。
 
就算真愛聯盟口口聲聲「尊重且不歧視同志」,卻在官方網站上發佈「性平課綱修正建議書」,希望徹底刪除同志教育與多元性別,完全漠視同志的存在,把同志趨逐出校園。真愛聯盟的尊重,是不聽、不說、不談,是為尊重。眾人所連署的是校園版「不問不說」政策。
試想,不可討論關於同志的事?不可談同志的事?不可教同志的事,是真的尊重同志嗎?不可討論省籍問題?不可討論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不可說客家人遇到的困境?這是多元族群間的尊重嗎?這就是真愛聯盟主張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應該有「認識與了解」作為基礎。真愛聯盟主張揚棄同志教育的內容,那老師要教導些什麼東西呢?真愛聯盟就是希望孩子繼續無知,處處防阻,什麼都不要談不要教,什麼都不要知道,而事實上孩子知道得模模糊糊卻無人談。
真愛聯盟主張,性平教育應談「尊重」,而不該談「認識同志」。我們有辦法不認識彼此,而能尊重彼此嗎?真正的尊重,必須從認識與理解開始,沒有認識與理解何來尊重的態度?不了解而表現出的尊重,任由心中的恐懼四處奔竄,卻表面裝得和善,這就是「真偽善」,教學生成為岳不群這樣的偽君子。
1986 年祈家威與同性伴侶到法院公證結婚,法院拒不受理。
2000 年國中學生葉永鋕因性別霸凌死於校園。
2000 年馬英九表示,尊重與欣賞同志才是民主真諦。
2010 年陳菊市長說,要讓高雄成為同志願意回來的家鄉。
2011 年蔡英文說,會盡一切的力量,讓性別壓迫在台灣消失。
但是2011年,臺灣同性伴侶權益無進步,性別霸凌仍在持續…
臺灣是強調自由的國度,是強調族群平等的國家,但有時候並不是如此,尤其在對待同性伴侶與多元性別氣質的時候。15年來同性伴侶權益未獲得任何提昇,性別霸凌事件依然頻傳!甚至真愛聯盟這樣的新保守勢力正在崛起!我們還有辦法再等待嗎?我們要讓這樣的歧視持續下去嗎?
6月是國際同志驕傲月,女神卡卡Lady GaGa近日來在華盛頓、羅馬同志遊行,怒吼「立刻」要求同性權益平等。我們該如何創造一個讓更多人了解「同性之愛與並無不同,但從未過得過真正的自由與平等對待」?如何讓臺灣社會能看見,臺灣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臺灣各地,是支持愛的自由呢?
這個週末,青少年性別文教會邀請所有同志的家人、親戚、朋友、同學與老師,一起穿粉紅上衣到文化中心或到各火車站參加快閃活動,讓大家看到「支持愛的自由、反對性別霸凌」的聲音。但仍有人跟我說,不知道該不該去參加,真的要去參加嗎?支持愛的自由,帶給異性戀的是小小的改變,卻能大大改善同性伴侶的生活。說出自己支持同志,真的有這麼困難嗎?
或許,不應該只是這半小時的粉紅行動,也許要來個百日粉紅維新?或許是無限期讓粉紅行動接力下去,讓臺灣看到還有一群人的權益,這個國家仍不看顧,直到立院、政府願意給予正面回應為止。愛,真的得這麼辛苦嗎?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台灣進入性戒嚴時代?

[青性]性別大補帖:台灣進入性戒嚴時代?

■王晧安
台灣性教育正走向自由、民主?或是禁慾、性保守的時代來臨了?
4、5年級生,對於健康教育的印象,就是老師上到某一章就跳過,要同學自行閱讀與學習。
而8年級生,在現行國中健康與體育課中,老師大多已能健康、正常地態度與同學談身體、性徵與生殖,自在談性。好不容易老師能正常地教學,甚至教導如何使用保險套,目的在培養學生對性與身體有健康的態度,但並不是每位老師都能正常地看待青少年在國中或高中階段談論「性」,甚至發生行為。
高中輔導男老師小南,因為平常願意傾聽同學的心情,他突然發現在與同學熟悉之後,很多男、女同學主動提出自己與伴侶發生性關係過程的困擾,或如何使用性玩具等問題。這位老師嚇得花容失色,因為自己從沒想過這些問題,也沒機會接觸這些資訊,有點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從這些同學的經驗中,小南老師發現青少年因網路資訊的發達、雜誌內容性資源越來越豐富、容易取得,自己實在跟不上他們。對小南老師來說,青少年發生性行為會不會太早?到底該怎麼繼續跟他們說?請他們不要再發生性行為?請他們禁慾?請他們不要再看那些性資訊?他們會因此不再關心性話題?斷絕一切性資訊的來源?這樣跟他們談,他們之後還會再找小南老師,誠實地談出自己的困擾嗎?在同學間口耳相傳之後,誰還會願意向小南老師坦露自己在性上的困擾?
小南老師開始想,該教他們如何用保險套嗎?會不會太激進?還是讓他們繼續發生危險,可能懷孕、傳染性病的不安全性行為,然後假裝自己看不到?該只是提醒他們戴保險套,而不去確認他們是否正確使用?他們談到性玩具,自己覺得怪怪的,但千萬不能提醒他們要幫性玩具戴保險套,或選用合適的清潔液,以避免細菌感染?
當發現他們伴侶間互相口交的時候,應該要請他們停止這些行為,等到婚後、感情穩定之後再來發生?或是提醒他們為男生口交記得戴套,為女生口交,記得可以將保險套剪開、撥開,自製口交膜,避免細菌滋養與體液交換?
當小南老師發現未滿18歲,因為要依法通報,而告訴他們千萬不要告訴我們有發生性行為,以避免啟動通報與性平機制,學生麻煩,老師也麻煩?小南老師只需要提醒他們刑法227條未成年性愛可能的法律問題,恐嚇他們不要發生性行為?或是也要告訴他們刑法227之1條兩小無猜條款,表示法律觀點上,其實可以理解青少年為何會探索性與身體?
當學生可能發生非預期懷孕的情況下,小南老師應該只提醒他墮胎是不合法的,未成年性愛是不合法的,要坐牢?恐嚇他如果墮胎是在殺一個生命,將使一生活在後悔之中?或是告訴他,如果將孩子生下來,能考慮是否放棄親權,可以有哪些收出養的社福機構,將孩子給其他家庭照顧?或是告訴他,懷孕與妊娠其間會面臨哪些問題,要如何作準備?只提供恐嚇的資訊,而不告訴她可選擇人工流產、墮胎思考期等合法資訊?
各位家長與老師,您決定提供學生充份的資訊?讓學生發生問題前,教青少年保護自己?有可信任的大人能傾訴與共同面對?或是只提供片面恐嚇的性資訊,帶台灣進入性戒嚴的時代?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友善台灣與真愛聯盟的最大公約數

[青性]性別大補帖:友善台灣與真愛聯盟的最大公約數


■王晧安
立法院修正性別平等教育法,通過性霸凌的定義,將性霸凌納入校園性別事件的一環,正視校園中的性別暴力,希望能對扼止長期以來對身體、性別、性取向或性徵的玩笑。但性霸凌會因此就停止嗎?
在葉永鋕事件之後,台灣社會與校園更加重視與尊重性別氣質與性傾向的多元。但仍有許多教育人員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管太多,動不動一有性騷擾事件,就要組調查小組,現在又來一個性霸凌,真的是很麻煩。對於校園性別事件提到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討論,好像就是要把事情弄大。
沒錯,將事情提到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某種程度來說,就是在把平常大家不以為意的「性別不友善」,搞到老師們願意「正視」與「關注」。召開性平會的目的不在給予懲罰,而是希望透過學校的機制,不容許將性別事件輕輕帶過,不能漠視與學生有關的性別困擾,一定要將性別教育的措施落實在校園之中。
最近我在身上貼上「反恐同小貼」,表示我對同志的支持,表達我反對性傾向歧視。很多同學看到我貼這張貼紙,都會來問這張貼紙的意含,我告訴他們,這是在「公開擁抱同志、反對歧視同志」,沒想到很多同學都很喜歡這個貼紙,搶著跟我索取貼在身上。我對同志友善、反對性別霸凌,需要這麼大張旗鼓地貼在身上嗎?需要公開的表達對同志權益的支持嗎?
看似對同志友善的台灣社會,近年來同志活動越來越多,但無論住屋貸款、人工生殖與收養子女、繼承、配偶贈予、賦稅、社會津貼、醫療上的同意、陪伴與探視、勞動權都未能夠保障同性伴侶的權益。雖然很多人心中認為同性伴侶應獲得平等的權益與對待,卻未能夠有實質的支持與友善行動,造成同性伴侶的權益長久被忽視與漠視。同性伴侶愛的自由需要像性霸凌一樣,受到法律上的正視與關注。
真愛聯盟在第三版本的連署訴求上表示「我們尊重且不歧視個人之性別傾向」,也表示應積極以生命教育、品格教育與合宜的性教育來「解決性別歧視/霸凌、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刻板印象」的問題。且在真愛聯盟第一版本的連署訴求表示反對在國中小學實施同志教育,但「不反對在高中、大專實施同志教育」,真愛聯盟第二版本的連署,支持「校園安全、性別平等、尊重多元」。
這些引號中的觀點,友善台灣聯盟應是支持且不反對,正顯示台灣保守與進步的聲音都已接納「我們應當尊重與不歧視個人的性別傾向」,同意「在高中、大專可以實施同志教育」,認為「校園安全、性別平等、尊重多元」是重要的,且應當「解決性別歧視/霸凌、性別認同、性別氣質刻板印象」的問題。這意味著台灣是一個「支持愛的自由、反對性別霸凌」的社會了?
支持與反對現行97性別平等教育課綱的兩大陣營,雖然對中小學的性與性別教育有不同的立場,但皆認同「支持愛的自由、反對性別霸凌」的共識,台灣該是通過《人權基本法》、制定《反歧視法》、保障同性婚姻的時候,各級學校也該是好好落實「反性別霸凌」的時候了!
不妨與我們一起貼上「反恐同小貼」,6月18日穿上粉紅上衣,一起到高雄文化中心,公開表達「支持愛的自由、反對性別霸凌」。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性別大補帖:九年一貫重大議題不重大?


[青性]性別大補帖:九年一貫重大議題不重大?


■王晧安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等團體,號召「連署支持教育部在中小學納入同志教育」,支持教育部100學年度依97年公佈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並提出在中小學實施多元性別、性傾向教育的10個理由。這個行動是為了回應一些帶有宗教色彩的團體,組成「連署反對教育部在國中、小實施同志教育與多元情慾內容」的家長及親友聯盟。他們聲稱不歧視並尊重個人性別傾向,但反對在中小學加入多元情慾與同志教育。
事實上,從是否發起連署、議題討論,至連署串連,經過5天的討論,我不禁反思,就算教育部繼續維持現有政策,就是我能感到滿意的情形嗎?身為師範體系出身、身在中等教育環境教學的我,感到非常的悲觀。
所謂9年一貫國民教育重大議題,包括了(1)性別平等教育、(2)環境教育、(3)資訊教育、(4)家政教育、(5)人權教育、(6)生涯發展教育、(7)海洋教育等7大領域。這7個領域共同的特點就是目前國人或教育界,並未認同這些課程應在國中小學開設獨立的課程,且認為這些學習內容應當融入在不同領域的學習內容中,透過潛在的生活對話,或藉由設計的融入議題教學活動,來達到不同的議題希望不同年齡學生達到的課程目標。
不只是這7個重大議題有課程綱要,另外7大主要學習領域與生活課程也有課程綱要。目的在讓老師們能彈性設計與運用教材,只要符合課程綱要目標,摒除單一課本教材帶來的狹小視野,一方面也鼓勵學校自主、教師自主。
事實上,教學現場老師們又怎麼看待課程綱要呢?大致上仍很仰賴經教育部審核的各版本教科書。反正這些書都經過審查了,一定會符合課程綱要目標。但各領域的課程設計究竟是否融入重大議題了呢?答案是基層教師都心知肚明的,融入議題是少之又少。更何況小學教育常流傳一句話:「老師」是教室裡的「王」,老師就算不按課綱,真的又有多少人知道?更惶論有多少老師,認真弄懂7個重大議題究竟要我們融入些什麼?因為師資培育課程,並沒有教我們學會這7個議題的內容啊!老師都不了解,又怎麼可能教給學生?我認為老師不能夠只會教「自己認同的、自己想教的、自己學會的」,而是能夠教符合「孩子需要的、能夠適應與改變社會的、國家未來發展需要的」的內容。
教學現場的事實就是,當有一些參加過研習,具有各議題的專長教師,在融入各大議題教學時,不再被視為「偏題」,或教給學生不適當的內容。我覺得這是9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綱公佈的好處,是讓了解各議題的老師不再有爪無牙。但另一個事實是,幾乎很少有老師真的在意重大議題的課程綱要,更別說要融入教學,沒有教學,更沒有教錯的問題。
教育部與各縣市這兩年好不容易才有重大議題的輔導團,協助教師在各議題的專業發展。但各輔導團的經費與資源非常的少,尤其是縣市合併的直轄市,議題輔導團的預算不增反減。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處真的要硬起來,提供議題輔導團更多的經費與實際的作為,不然頒佈重大議題課綱只是虛張聲勢而已,並無實質教育效果。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台灣女性學學會理事)

[青性]我的快感,他的恥辱:兼論小雨台鐵公共性事件


[青性]我的快感,他的恥辱:兼論小雨台鐵公共性事件

 
by:拉奇
 
      在14歲時那年,在老師同學眼中,我是個品學兼優「好學生」。然而,發生那件事情後,在他們眼裡我依究是個「好學生」。但其實我知道我不是,我一點都不潔淨,我有污點,因為我對不起那位用身體教導我性知識的同學,在面對師長和那位同學時,我一點都無法坦然。
 
      那天我並不想上體育課,於是在點名後,就打算回教室念書。回教室途中,看到班上一名「壞學生」在廁所裡抽煙,那時心裡升起一股廉價正義感,告訴我我應該要阻止他抽煙。但沒想到訓話不成,反倒被他壓制在廁所間,他把煙硬塞到我嘴裡,並且一時性起要我幫他打手槍。他二話不說,就把自己褲子脫了要我幫他。我不要。後來他說「該不會好學生連打手槍也不會吧?」所以這時就換他拼命脫我褲子而我死命掙扎。最後,抵抗無效,他褪下我曾未褪下的包皮,他一改溫柔地告訴我,洗澡時一定要把包皮翻出來洗,以免會有污垢而引起發炎。我對此感到非常羞愧,因為我連這個身體基礎常識都不知道。最後,他幫了我清理污垢,並把我的陰莖往他嘴裡送去,那一瞬間,我以為我上了天堂。
 
      雖然這個經驗,到最後對我來說還蠻正向的,但對於一個當下沒有同志認同的我,其實感到很不安。在於這個性實踐對我難以想像、並逾越了社會禁忌。但我其實一直知道,我暗地裡渴求且期待它的發生。所以,現在若要我再述說之前曾發生過的故事,我會說,其實我是以一種以拒還迎方式與他互動。在過程裡,我一直裝做我不要、我不喜歡、我抗拒,我只是被迫地接受這些。但當時,我活在同性戀恐懼下,因此我也只能以這種方式面對我的慾望。
 
      然而,沒多久我便從天堂被拉到地獄。英文老師敲了廁所門,並大聲詢問「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是有人欺負你嗎?」沒多久這個事件就往上呈報,而進入學校輔導和訓導系統裡,媽媽也放下餐廳工作被學校找來。他們反覆詢問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因為我的好學生光環,再加上在廁室所呼喊的「不要」都作為證據。於是,師長們從碎片裡拼湊出來的故事便是,一個好學生如何被壞學生(性)霸凌。而我面對詢問時的低頭不語,在他們看來更證明了一切。
 
      但事實上,我知道我無法也沒有述說的故事其實是,當下的我究竟是如何享受其中,同學把我不敢想像的慾望弄假成真。我知道我該為此遭遇感到羞辱,可是它卻帶給我快感。我也知道若在當時我對師長說出這個故事版本的話,我得接受各種性污名加諸在我身上的可能。雖然當時我並沒有太多關於身體與性的知識、經驗,但我都知道什麼才是大家所期許的、並該有的(性)行為。他們反覆逼問:「是不是被欺負了」、「沒有關係可以相信老師」、「說出來老師才可以保護你」。於是在他們逼問下,我直接感受到的是,學校其實是作為社會控制機制,他們一直努力想確認並確保我的潔淨,但這些作為只是更加深我的恥辱。於是,為了顧全面子,在他們面前我只能是被壞學生欺負的好學生。
 
      那麼,如今為什麼我會想述說這個故事?在於今年二月聽到小雨火車事件時,我這個經驗就一直佔據腦子不去。我關注的是,在整個事件裡小雨的主體是如何呈現與轉化。例如,一開始新聞報導提到,小雨其實對自己的行為不以為意,認為這沒有什麼,除了自己喜歡、也享受性外,她認為她的決定也可以替這些可憐男人圓夢,那麼便有何不可呢?但在數日後的新聞報導裡,那個有自信堅決的小雨消失了,甚至最後新聞還報導,小雨其實對自己所做所為感到後悔。我好奇的是,她究竟經歷了什麼過程而讓她有這樣轉變。我認為,當她面對警政系統反反覆覆逼問、家人親情壓力、媒體緊迫盯人曝光恐懼,她個人主體便在這樣過程噤聲了。
 
      小雨被逼問情形,就如同我當初面對師長、母親、同學的追問是一樣的。在質問的背後,其實我都知道他們所預設和期許的答案和戲碼。所以我順應著他們,把自己呈現成是個無辜受害者形象。同樣的,當小雨隻身面對警政系統、報章媒體和家人時,身心靈被迫承受各方壓力。於是,從容不迫且自主的小雨便瞬間變身,而成為性是如何被男人們所掠奪的不幸少女。隨後所表示的種種後悔與抱歉也作為證據,在在都證明她不折不扣就是父權底下的受害者。
 
      在他們眼裡,小雨之前的從容不迫只是出於無知,她並不知道她的性被奴役,並被男人們所掠奪,她也不知道她該為自己的遭遇感到受傷與難過。所以小雨被相關單位收容,也被視為理所當然,在於她被認為她應接受專業協助,好修補掠奪所造成的傷。而許多關心此議題的兒少與婦女團體也以她為警例,自許要肩負起保護兒童與青少年之重責,以避免出現更多像小雨這樣不幸少女,敦促社會該好好整頓性的問題。但這樣的行徑,更只是緊縮多元性實踐的可能。
 
     我知道,或許小雨也有自己沒有辦法對人述說的故事版本,我也很有可能誤讀她的經驗。但從我自己經驗得到的教訓是,青少年的性與慾望是真實存在,我們不該忽略,甚至也不該在不理解情況下,就以一種加害/被害、或是性潔淨角度去框架他們的性。當我們以性潔淨、或是加害/被害的角度去理解時,就愈容易把他們的性視為問題,於是便很容易有股動力想去教化並馴化他們,並也很有可能對他們所表示的性意願與性自主決定加以懷疑。但事實上,我們得理解一個事實就是,長期以來青少年的性就是在這種潔淨化、馴化、社會脈絡被抽空的情況下被理解、被建構,而這才造就青少年的性會是個問題。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教育推廣部主任)

[青性]年輕同志活下心:當心動變成慟

[青性]年輕同志活下心:當心動變成慟


當心動變成慟
 
剛從屏東縣政府回來,今天不是去辦公,而是遊行。隨著新同志公民運動聯盟的隊伍,從屏東火車站走到屏東縣政府,一路上,光是想著今天為何而走,心情一直都好不起來。
這是為了悼念兩位在屏東旅舍自殺的高職女學生的遊行,16年前,兩位北一女學生相約至宜蘭旅舍自殺事件,再次浮上心頭。16年前,我12歲,我不知道有這樣的事件,但真實在臺灣社會上演;16年後的今天,我28歲,這樣的事件再次上演。16年來,校園中同志學生處境改變了什麼?
原是青少女間美麗的「心動」,沒想到變成所有關心青少年同志的人,共同「慟」。我與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其他伙伴,手上拿著寫著紅字「同哀」與「傷」,表達對這兩位同志女學生的傷痛與哀傷。這是一件多麼令人難過的事啊!
但我知道,仍有些人,在報紙與電視前看到這樣的事件,仍咒罵著:「同志喔,死一死沒關係啦,這是上帝所不容許的事。」或是撇頭而過,覺得事不關己,依然沉默。
雖然中性的打扮逐漸受同儕接受,但校園中開同志玩笑的聲音,仍不絕於耳,天天發生。學生或老師一旦被發現同性情感,依然會被同學或老師說是「不正常」、「很奇怪」,大多同志學生選擇隱藏自己的同性情感,不讓其他人知道。
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副處長不斷強調,每年學校實施至少4小時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舉辦多元性別的徵文比賽。但我想問,那效果在哪裡?性別平等教育的內容是什麼?與同志直接相關嗎?教了些什麼?
女同志學生再次自殺的事實擺在眼前,教育主管機關究竟在辯駁些什麼?
開學時,我問班上學生,國中有上輔導活動課的有幾人,每班大約只有3人。國中有上過同志教育的則是一個也沒有。
問問現場教師,同志教育要教些什麼,老師大多也只會支支吾吾,好不容易才吐出「尊重多元」以及「人權」這六個字,卻說不出更多的東西。要怎麼提昇同志學生在學校中的處境,一問三不知,只會說:「我們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但大多仍在教性別刻板印象是什麼,而不是教如何破除,教的是異性交往,忽略同性交往。
調查輔導教師,老師都說學校對同志很友善,卻只有不到二成辦理過同志教育活動。辦過同志教育活動的學校,往往也是蜻蜓點水,辦二、三場講座,當作對全校學生都教過,從未有持續性的同志課程與活動。
同志學生在學校不知道向誰求援,家人不支持的聲音,更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同志青少年自傷、自殺的故事,一直傳出,能被新聞關注的僅是少數,這些故事一直都在上演,從沒停過。殺死同志的,並不是認同自己是什麼戀,而是這些歧視與污名讓同志青少年感受不到未來感。
在學校實習的期間,我也承受許多歧視,不斷自我否定,覺得沒有活下去的價值,是在老師的肯定與協助下,才讓我還能在這裡寫下這篇文章。我仍想跟年輕的同志們說,這些年,我們走過來了,唯有活著,才有機會改變這個社會。「弟弟妹妹們,不用怕,我們在這裡。」
 
 
/王振圍(日告 )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女學會理事/高職代理教師
 
同志諮詢熱線:(02)2392-1970(07)552-3264
跨性別皓日專線:(02)2394-9008
 
請廣為讓妳/你的朋友知道臺灣有以下團體可以提供同志資源:
 
臺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 http://tas.bravo.org.tw/
臺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http://www.hotline.org.tw/
臺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http://www.tgeea.org.tw/
臺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 http://www.lgbtfamily.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