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性別大補帖:女性就業會威脅男性?
■王晧安
在女性主義關注女性教育、企圖改善女性教育處境時,1990年代,英國也開始展開一連串「教育已經很性別平等了,太過關注女孩的學習,反而男孩成績退步,女性在教育現場表現優於男性,教育造成對男性不利」的論述。當時許多學者指出男性在教育場域中,統計上表現較差的部分,隨後美國、澳洲也開始對「教育對男孩不利」論述展開一番辯論。
關注女性學習權,真的會使男性學習成就越來越差嗎?或是這背後呈現的,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價值,無法接受女性比男性的表現更傑出?事實上,教育造成女性不利處境的問題似乎仍依然存在,在不同教育階段、議題中,似乎也仍未能夠平等對待不同性別。
部分男性在教育場域中,為何無法有較傑出的表現?青少男的教育過程與社會問題,不應草率地歸因於「關注女性學習」。或是這些青少男處於何種文化不利的教育環境之中?男孩教育議題與女孩教育議題,也不應當僵化地、對立地進行二分地討論,不應落入「男孩勝?女孩勝?」的陷阱,因為這是整體教育的性別問題。
我將這個問題的思考,從教育延伸至職場。「女性就業的提昇會威脅到男性嗎?」尤其是近10年來,資本市場因金融風暴的因素,男性薪資較高,因此易被裁員,而有女性薪資較低,因些易獲錄用,「薪資分配的性別結構」牽動了「勞動市場的性別參與」。
台灣在60年代加工業興盛,勞動力不足,促使女性大量投入加工、代工產業,女性成為低階勞動力主要的來源。隨著產業轉型,加工業式微,女性轉為投入基層服務業,基層勞動者中越來越多的移民、移工。今日的台灣,著實已成為全球產業鍊的一環,性別似乎也悄悄地在你我之間運作。
的確,許多男性失業的問題浮現,但女性投入職場、因家庭而中斷職涯的現象依然存在,各行各業依然存在各種徵才的性別期待,職場高階主管男性仍為絕大多數,女性昇遷依究困難;回到校園,高中職的類組、科群依然有明顯的性別區隔,大學各科系依然存在各種性別失衡的統計數字。
也許,女性就業根本不是男性失業的問題,台灣在加工業、經濟起飛的時代,沒有人質疑女性大量投入勞動市場會搶了男性工作。今天我們應當反省,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產業結構,而是整個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否足以面對台灣人才運用的轉變?高等教育普及、技職教育學院化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年輕人不願「低就」的高失業率,企業竟然有「缺工」問題,而不得不替補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力。當我們有更高品質的勞動力時,國家也應提供相同質量的產業供這些人才來發展不是嗎?
關注女性、男性的教育與就業問題,有助於發現我們過去看不見、難發現的性別問題,同時有注於提供更性別友善的教育與職場環境。提供性別平等的社會環境,提醒我們不同性別都要爭氣、都要努力,別把單一性別學習不利、就業不利怪在另一個性別身上。一方面反省個人及性別文化外,一方面也看見整個社會結構的轉變。看見不同性別彼此的努力與貢獻,找出真正問題的來源,才是解決台灣經濟與就業問題的良藥。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在女性主義關注女性教育、企圖改善女性教育處境時,1990年代,英國也開始展開一連串「教育已經很性別平等了,太過關注女孩的學習,反而男孩成績退步,女性在教育現場表現優於男性,教育造成對男性不利」的論述。當時許多學者指出男性在教育場域中,統計上表現較差的部分,隨後美國、澳洲也開始對「教育對男孩不利」論述展開一番辯論。
關注女性學習權,真的會使男性學習成就越來越差嗎?或是這背後呈現的,依然是「男尊女卑」的價值,無法接受女性比男性的表現更傑出?事實上,教育造成女性不利處境的問題似乎仍依然存在,在不同教育階段、議題中,似乎也仍未能夠平等對待不同性別。
部分男性在教育場域中,為何無法有較傑出的表現?青少男的教育過程與社會問題,不應草率地歸因於「關注女性學習」。或是這些青少男處於何種文化不利的教育環境之中?男孩教育議題與女孩教育議題,也不應當僵化地、對立地進行二分地討論,不應落入「男孩勝?女孩勝?」的陷阱,因為這是整體教育的性別問題。
我將這個問題的思考,從教育延伸至職場。「女性就業的提昇會威脅到男性嗎?」尤其是近10年來,資本市場因金融風暴的因素,男性薪資較高,因此易被裁員,而有女性薪資較低,因些易獲錄用,「薪資分配的性別結構」牽動了「勞動市場的性別參與」。
台灣在60年代加工業興盛,勞動力不足,促使女性大量投入加工、代工產業,女性成為低階勞動力主要的來源。隨著產業轉型,加工業式微,女性轉為投入基層服務業,基層勞動者中越來越多的移民、移工。今日的台灣,著實已成為全球產業鍊的一環,性別似乎也悄悄地在你我之間運作。
的確,許多男性失業的問題浮現,但女性投入職場、因家庭而中斷職涯的現象依然存在,各行各業依然存在各種徵才的性別期待,職場高階主管男性仍為絕大多數,女性昇遷依究困難;回到校園,高中職的類組、科群依然有明顯的性別區隔,大學各科系依然存在各種性別失衡的統計數字。
也許,女性就業根本不是男性失業的問題,台灣在加工業、經濟起飛的時代,沒有人質疑女性大量投入勞動市場會搶了男性工作。今天我們應當反省,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產業結構,而是整個台灣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否足以面對台灣人才運用的轉變?高等教育普及、技職教育學院化造成嚴重的失業問題,年輕人不願「低就」的高失業率,企業竟然有「缺工」問題,而不得不替補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力。當我們有更高品質的勞動力時,國家也應提供相同質量的產業供這些人才來發展不是嗎?
關注女性、男性的教育與就業問題,有助於發現我們過去看不見、難發現的性別問題,同時有注於提供更性別友善的教育與職場環境。提供性別平等的社會環境,提醒我們不同性別都要爭氣、都要努力,別把單一性別學習不利、就業不利怪在另一個性別身上。一方面反省個人及性別文化外,一方面也看見整個社會結構的轉變。看見不同性別彼此的努力與貢獻,找出真正問題的來源,才是解決台灣經濟與就業問題的良藥。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