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電視劇中有同志角色的重要性
主流電視劇中有同志角色的重要性
陳咨蓉
台灣電視劇vs.歐美電視劇
只要談到台灣電視劇裡的同志角色,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沸騰一時經典電視劇如《孽子》和《逆女》,裡面主角李青、小玉、丁天使等都有鮮明的形象,其他電視劇還有《童女之舞》、《那年夏天的浪潮》等等,最近幾年還有單元劇《艾草》,但是這些戲劇不是本身就以同志為主題,就是以同性間曖昧的情誼為電影中重要的一部份。反觀一般主流電視劇,裡面的同志角色寥寥無幾,就算有,也大多是出現在主角身邊提包送水的秘書,或是跑龍套的小角色,從來沒有自己獨立的角色性格或故事線。而且男同志清一色以身材纖細、穿著時尚的陰柔樣貌出現,搭配上蘭花指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一再地強化對同志的單一刻板印象,大開性平倒車。
對照歐美電視劇,近幾年的同志角色可以說是風起雲湧,許多並不是以同志為主題的電視劇都出現了同志角色,那些同志角色們大多數都有鮮明的性格和扣人心弦的故事線,並且擁有一大群死忠的粉絲。美國當紅影集《實習醫生葛蕾》中的兩位女醫生,在歷經波折後終於生下寶貝女兒、步入禮堂;英國以青少年為主題和收視對象的電視劇《Skins》中,也刻畫了同志青少年從徬徨迷惘,到肯定自己的過程;就連號稱是史上最長壽、英女王最愛的電視劇《加冕街》裡,也描述了青少年同志如何和愛人相互扶持、攜手渡過出櫃風暴。但是其中最火紅的電視劇是席捲各大獎項的《歡樂合唱團》,此劇誠實的演出在學校中青少年同志遭受霸凌與歧視的艱難處境,讓大家正視青少年同志的議題。在劇中飾演同志角色、本身也是同志的克里斯.科佛更因此獲選為百大出櫃名人之一,而在高中時遭受霸凌也是他的親身經歷。
兩相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台灣電視劇裡同志角色的貧乏。即使同志在大家的日常生活無所不在,主流電視劇裡卻是同志絕跡,大多數的同志角色來自本身就是同志相關的電視劇。主流電視劇中就算有同志出現,也並沒有呈現同志生活的真實面貌,反而強化社會大眾對同志的刻板印象。而那些以同志為主題的電視劇,可能因為高舉同志大旗,或者是由公視製播,因此受到侷限,收視人口較為小眾,影響有限,不像歐美各國是由主流媒體製播。加上反應當時台灣的時代氛圍,同志角色的描繪大都較為悲情、悽苦,較少反應同志生活的其他面貌。在歐美各國,透過主流媒體對同志角色一視同仁的刻畫,社會大眾得以瞭解同志生活的真實面貌,同志其實也是一般人,有形形色色、有七情六欲,對消弭社會大眾的誤解非常重要。
為什麼台灣主流電視劇裡沒有同志角色?
為什麼台灣的電視劇裡缺乏同志角色?通常都會認為是商業上的考量,擔心同志角色還是太過敏感,一般社會大眾無法接受,如果電視劇中有同志角色,可能會影響收視。但是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年輕族群中有66%的人支持同性婚姻,所以其實觀眾的接受度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低。即使擔心年紀較長的觀眾還是不能接受,也可以先由收視以青少年為主的偶像劇先做起,再慢慢發展到本土劇,但是我們要說,其實本土劇也有出現過同志角色,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台灣霹靂火》。在紀錄片《電影中的同志》裡,有受訪者表示,在美國恐怖的電檢時代,他認為只要有同志角色,即使是被妖魔化的,也比聲音完全被抹煞來的好,但是以現在的標準看來,我們需要的遠遠不只如此。一般相信,同志佔總人口中的10%,但是在台灣一般電視劇中,同志所佔的比率卻趨近於零,所以要讓同志能在電視劇中有一定程度的曝光,以更符合現實,而且電視劇中同志的形象可以跳脫傳統的刻板印象,成為有血有肉會哭會笑的真實角色,透過這些描述呈現同志的真實情感、面貌,甚至成為正面的典範,促進一般大眾對同志的瞭解。
電視劇裡的同志角色很重要!
電視劇中的同志角色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電視劇在主流媒體上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媒體無所不在,只要一打開電視,各種資訊都源源不絕的映入眼簾,媒體的處手可以延伸到許多性別資源稀少的偏遠鄉鎮等等,性別教育推廣難以觸及之處。電視劇中的同志角色,是同志本身情感投射的對象。如果一般的主流電視劇中出現一個同志角色,在偏遠鄉下沒有性別資源的同志青少年,可能因為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同性而徬徨無措,但因為看到了這個同志角色而發現,阿,原來是這樣!青少年時期大多數人都面臨著很大的同儕壓力,如果性別氣質不合乎傳統的期待,可能就會遭到同學霸凌,如果是同志甚至更慘,但是那些孩子可能因為看到這個同志角色而發現,阿,原來是這樣阿!同志也是一般人,沒什麼大不了,不同性別氣質的孩子,和霸凌別人的孩子,都可以因此而受到救贖。就連一般的觀眾,也都可以因為看了這個角色而發現,阿,原來同志是這樣的!自己對同志有許多誤解。這許許多多的層面,有很多是各種教育、推廣、社會運動要經年累月的努力才能改變,甚至無法觸及的,但是媒體的力量可以辦到,因此在電視劇中有能夠反映同志真實樣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