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性] 性別大補帖:更具性別視野的社會科教學

[性] 性別大補帖:更具性別視野的社會科教學




■王晧安

性別融入社會科教學?那不是公民科要做的事嗎?歷史、地理也可以融入性別嗎?歷史不就是「his-tory」嗎?既然缺乏「女性」的文史記載,那怎麼談歷史的融入教學?我們不是使用相同的空間、相同的交通,生存在相同經濟活動的社會中,地理學真的會因為性別而有所不同?以下就我在性別領域的學習經驗中,嘗試拋磚引玉。

在公民科的教學中,無處不是性別融入的章節,首先要避免僅在單一章節談「性別」,例如談性別與公民參與、家庭暴力、媒體識讀時才談性別。因為性別無所不在,不妨參考行政院主計處、婦女權益促進基金會每年公佈的性別統計。無論是婦女勞動參與、情感勞動、家務勞動等都是重要議題,其他還有法律如何影響性別關係、性別觀點如何影響法律的制定與修改、公共參與領域的性別關係、女性與同志參政、習俗與文化如何污名、歧視、忽視女性與同志,更不能忽略族群中差異多元的性別觀點。

在地理科性別融入上,台灣有徐苔玲、王志弘翻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畢恆達老師著作的《空間就是性別》、《空間就是權力》,都是地理領域性別著述的經驗。這幾本書比較有系統地提供性別融入的視野野,像是可以嘗試結合身體、空間、交通、移動、家庭與工作等議題進行教學。例如以礦業為主要經濟活動的性別分工、性別配置、性別成就會有什麼不同?住商混合的地區、農村、漁村、高級住宅區、郊區的女性及學生交通與生活方式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共同之處?女性與男性在不同水文及經濟活動條件下,其因性別文化而影響的經驗中,所關注的環境、土地、植物觀點有何不同?全世界有哪些地區是接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哪些地區有同志的政治領導人?哪些地區仍然視同性性交為違法?異性戀空間如何影響同志的生活?

歷史科的融入,也許能與學生一起看見女性、男性、多元性別的社會地位轉變,看見戀愛與愛情價值觀的轉變,發現民主運動、社會運動如何重塑性別關係,理解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的過程,感受台灣新住民加入現今社會的文化現象,與學生一起追求更平權、公義的性別關係。像是可嘗試結合女性影展、紀錄片,邀請婦女或多元性別的民間團體來協同教學,來補足主流歷史教學缺乏女性與多元性別視野的部分。在教台灣史時,可以結合《女人屐痕》及《女人屐痕2》兩本書,讓同學們了解台灣女性文化地標,看見不同地方、不同領域女性如何努力與傑出的故事。可以在教科技史時,結合《追夢,我的世界宇宙大》、《台灣女科技人》電子報的故事,提供女性參與科學的故事,提供同學歷史微觀與鉅觀交錯的視野。在同志議題上,則可運用《揚起彩虹旗》中的例子,看見台灣各領域同志議題的發展。

我相信真正教授各科的基層老師們,在「多元性別視框」下,更能夠用豐富的角度,在每一堂課中融入性別教學,而不限於特定章節與內容。希望老師們能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讓社會科教學更有性別的味道,也讓學生在社會科的學習過程中,連結社會,照見自己,而能期待一個性別友善的未來社會。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