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同志遭伴侶家暴 苦無協助機制

同志遭伴侶家暴 苦無協助機制

【記者史倩玲台北報導】
家暴議題逐漸受到重視,不過,當同志遭受家暴時,卻往往少有資源介入。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許斐凱表示,家暴相關諮商師與社工,應重視同志家暴資源不足議題。

嚴重性易被大眾忽略

許斐凱說,同志家暴性質與一般異性戀家暴略有差異,相同的部分包括肢體、言語以及精神上的傷害,或是限制對方行動。不過,當同志向其他人表達自己遭受家暴的訊息時,卻經常容易被忽視。
許斐凱表示,由於社會上的家暴多半是男性對女性施暴,如果男同志遭受家暴,其他人往往會認為受暴者也是男性,只要打回去就好。如果受暴者為女同志,他人也較不相信女性會對伴侶施暴,因而忽視同志家暴的嚴重性。

暴力形式不同於異性戀

另一方面,同志的處境特殊,缺乏婚姻或伴侶相關法律保障,某些家暴形式也與異性戀不同。例如,同志伴侶的施暴者可能威脅尚未出櫃的受暴者,如果不順從,將公開受暴者的同志身分;或是以污辱同志的字眼攻擊對於同志傾向還不確定的伴侶。

恐為了孩子而隱忍

許斐凱也表示,如果這對同志伴侶有前一對異性戀婚姻的小孩,或是以人工受孕方式有的小孩,施暴者可能威脅對方將小孩帶走。由於同志婚姻尚未受到法律保障,受暴者只要不是小孩的生父或生母就無法爭取監護權,因此受暴者往往只能隱忍家暴。

尋求諮商卻難獲幫助

雖然家庭暴力防治法保障範圍包括同居伴侶,也就是說同居的同志也受到家暴法保障,但事實上,同志卻少有家暴相關資源。許斐凱指出,許多諮商師或社工根本不了解同志的生命經驗,即使有同志求助,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許斐凱舉例,就曾有遭受家暴同志尋求諮商師協助,結果諮商師一直詢問求助者同志的基本知識,求助者反而變成諮商師的老師,也得不到迫切需要的協助;而部分不了解同志的諮商師或是社工,甚至在同志尋求協助時反而對同志造成二次傷害。另一方面,目前家暴系統的庇護所也幾乎是為異性戀者所設計,同志難以利用目前的庇護所。

好性會發起徵文活動

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好性會)發起徵文活動,邀請同志寫下家暴經驗,讓更多人了解同志家暴的處境,並讓社工與輔導諮商師學習如何面對相關服務對象;更希望透過徵文蒐集更多故事,揭開同志家暴難以啟齒的辛酸。
徵文分兩大主題,分別是「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與性侵害親身經歷分享」,以及「對同志親密關係暴力與性侵害防治議題之看法」。文長8百至3千字,即日起至5月5日止,投稿至好性會信箱(tasbravo@gmail.com),歡迎各界踴躍投稿。
所有入選得獎文章,將在5月26日發表於好性會舉辦的「同志家庭暴力與親密關係暴力防治實務研討會」,前3名與佳作12名並頒贈獎金獎品,詳細辦法請見好性會網站,網址:tas.bravo.org.tw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