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性別大補帖:臺灣教育反身
■王晧安
開學了,中小學不斷地在宣導十二年國教,老師們認真地討論這學期的課程規劃與安排,每個人就定位,一場教育的思想殖民又開始啟動。
正當新教育改革措施上路之際,從大學修習教育學程以來,發現臺灣子民一會兒學的是大中華為中心的教育,一會兒是西班民、葡萄牙,甚至天主教為中心的教育,一會兒是學美國,一會兒是學日本、德國,一會兒又是澳洲,一會兒又是荷蘭、瑞典,成就臺灣今日四不像、文化混雜的教育體制,同時也傳遞了「向優勢國家學習」的文化,對此,我們習以為常。問題是,什麼是屬於臺灣為中心的教育?
課本翻譯第一世界的,理論翻譯第一世界的,語言是第一世界的聽起來比較高尚,流行、飲食文化也無法不受第一世界影響。究竟我們有辦法讓臺灣發展屬於「自己的教育」嗎?或是這種殖民文化大熔爐的教育就是臺灣自己的教育?
後殖民教育原主要談的是殖民時代後,「殖民者優勢意識及同化教育」對受殖民國家的影響,這些影響帶來的不盡然是負面的,可能帶來好處,不可否認的是,大多學者在討論時都著眼於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後殖民女性主義更關注殖民文化對各層面性別的壓迫、權力不均的壓迫。當代面對的不只是殖民宗國的文化,同時也得面對強勢國家的霸權文化殖民、經濟殖民。
教育政策、科技與社會等知識理論不斷的移植,成就了今日的電子產業,我們成為電子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供應鏈三個字意味著不外乎我們仍在供應著誰?我們的產業是在為誰在服務?教育理論與方法多的是西哲的觀點,究竟是否真能適用臺灣的孩子?東哲觀點(像儒道教育)似乎都用來「印證」西方教育理論是科學、正確的?我們永遠在實驗其他教育體制是否適用臺灣?
近來南韓崛起、富豪一一移民新加坡,臺灣又開始大肆與南韓、新加坡比較,努力要學、要「跟上」這些國家。但這些國家是靠「文化移植」而成長、發展的嗎?
臺灣的教育就好像是經過不斷拉皮、整型的個人,看起來光鮮亮麗?我們早已無法辨識「我們的原來樣貌」,似乎這樣的原貌已不存在。如果這是我們「自主具能動性」的身體改造計畫,依著我們的需求運用、結合不同的文化價值,可能沒什麼問題,但臺灣是否不知不覺地在臉上被人劃了一刀,砍了一疤?那兒縫了一針,這兒換了顆心臟?甚至連腦袋都給換了?而不自知。
也許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們仍在與「國際接軌」,努力「國際化」,雖然實際上這裡的「國際」往往只是少數的幾國,排除了意識型態塑造的刻板印象的較落後的國家,結果印度發展了,越南發展了,泰國復甦了,菲律賓成長了,臺灣才要向這些國家學習。臺灣哪臺灣!我們是時候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好好停下來看看我們究竟想成就怎樣的社會?怎麼的國家?怎麼的教育?
我們多麼需要臺灣本土的理論,我們多麼需要從在地的經驗粹取出我們的精神、思想、信仰、觀點、理論,在這裡土生土長的我們啊!不分族群,我們能否一起改變臺灣的未來?停止一場又一場殖民戰爭的循環,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文化與教育。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開學了,中小學不斷地在宣導十二年國教,老師們認真地討論這學期的課程規劃與安排,每個人就定位,一場教育的思想殖民又開始啟動。
正當新教育改革措施上路之際,從大學修習教育學程以來,發現臺灣子民一會兒學的是大中華為中心的教育,一會兒是西班民、葡萄牙,甚至天主教為中心的教育,一會兒是學美國,一會兒是學日本、德國,一會兒又是澳洲,一會兒又是荷蘭、瑞典,成就臺灣今日四不像、文化混雜的教育體制,同時也傳遞了「向優勢國家學習」的文化,對此,我們習以為常。問題是,什麼是屬於臺灣為中心的教育?
課本翻譯第一世界的,理論翻譯第一世界的,語言是第一世界的聽起來比較高尚,流行、飲食文化也無法不受第一世界影響。究竟我們有辦法讓臺灣發展屬於「自己的教育」嗎?或是這種殖民文化大熔爐的教育就是臺灣自己的教育?
後殖民教育原主要談的是殖民時代後,「殖民者優勢意識及同化教育」對受殖民國家的影響,這些影響帶來的不盡然是負面的,可能帶來好處,不可否認的是,大多學者在討論時都著眼於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後殖民女性主義更關注殖民文化對各層面性別的壓迫、權力不均的壓迫。當代面對的不只是殖民宗國的文化,同時也得面對強勢國家的霸權文化殖民、經濟殖民。
教育政策、科技與社會等知識理論不斷的移植,成就了今日的電子產業,我們成為電子科技產品的「供應鏈」,供應鏈三個字意味著不外乎我們仍在供應著誰?我們的產業是在為誰在服務?教育理論與方法多的是西哲的觀點,究竟是否真能適用臺灣的孩子?東哲觀點(像儒道教育)似乎都用來「印證」西方教育理論是科學、正確的?我們永遠在實驗其他教育體制是否適用臺灣?
近來南韓崛起、富豪一一移民新加坡,臺灣又開始大肆與南韓、新加坡比較,努力要學、要「跟上」這些國家。但這些國家是靠「文化移植」而成長、發展的嗎?
臺灣的教育就好像是經過不斷拉皮、整型的個人,看起來光鮮亮麗?我們早已無法辨識「我們的原來樣貌」,似乎這樣的原貌已不存在。如果這是我們「自主具能動性」的身體改造計畫,依著我們的需求運用、結合不同的文化價值,可能沒什麼問題,但臺灣是否不知不覺地在臉上被人劃了一刀,砍了一疤?那兒縫了一針,這兒換了顆心臟?甚至連腦袋都給換了?而不自知。
也許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們仍在與「國際接軌」,努力「國際化」,雖然實際上這裡的「國際」往往只是少數的幾國,排除了意識型態塑造的刻板印象的較落後的國家,結果印度發展了,越南發展了,泰國復甦了,菲律賓成長了,臺灣才要向這些國家學習。臺灣哪臺灣!我們是時候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想法,好好停下來看看我們究竟想成就怎樣的社會?怎麼的國家?怎麼的教育?
我們多麼需要臺灣本土的理論,我們多麼需要從在地的經驗粹取出我們的精神、思想、信仰、觀點、理論,在這裡土生土長的我們啊!不分族群,我們能否一起改變臺灣的未來?停止一場又一場殖民戰爭的循環,發展屬於我們自己的生活、文化與教育。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