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性別大補貼:不能控制孩子,不能進來用餐?
■王晧安
日前北部一家麵食店,因有小孩在店內尖叫、奔跑,家長卻不制止,後來撞翻麵,家長還索賠醫藥費。店家進而在門口貼出告示:「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請尊重他人用餐環境)」,網友力挺要去光顧這家餐廳,有些家長則為之氣結,覺得「小孩能夠自己控制,就不叫小孩了」。網友附和:「最討厭吃飯時一堆小孩在狹窄的餐廳追逐,跑一跑跌倒又大哭」、「誰來體諒其他用餐顧客」,責怪家長不管好小孩,甚至說家長是「智障父母」、「垃圾父母」、「把小孩養得像畜牲一樣」,要求家長只准外帶回家吃,不准在餐廳用餐。
這位家長沒有制止孩子吵鬧、打翻湯麵沒賠不是還索賠醫藥費,顯然未能善盡照顧子女、教育子女的責任,很不厚道!但是否真像網友說的是對此告示感到不舒服的家長「只會生、不會養」?甚至要力挺這家餐廳?
我也曾在餐廳、喜宴、火車上遇過跑來跑去、尖叫的孩子,說真的,很煩、很吵、很受不了。通常我會走過去,或在孩子經過的時候提醒他們要安靜、尊重他人,後來家長都會回以抱歉的眼神。但很多次在有機會提醒這些孩子之前,會看到一個發了瘋似的家長怒吼:「叫你安靜你是沒有聽到啊!是不是要把你的腳打斷?叫你坐好坐好坐好!」然後瘋狂地捂著小孩的嘴。我看到小孩痛苦地掙扎,然後家長再大叫:「不准哭!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丟出去!」我看到這樣聲貫全餐廳、全車廂的家長,更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個家長用的是語言、聲音、肢體的暴力。
餐廳的立意是希望提供一個對顧客舒服的用餐環境,這可以理解,但用「尊重他人」之名,卻可能「不尊重」帶小孩的家長?很可能是用詞上帶來反感與歧視的意味,因為,家長的責任是「教育孩子」,還是「控制孩子」?孩子的確仍在學習自己拿捏「玩」的分寸,因此幾乎孩子都「不好控制」,才會網友這麼常見這些現象,而家長卻覺得「不舒服」、「有歧視的意味」。
甚至有人說孩子會亂跑是因為「沒家教」?難道每個人小時候都能乖乖坐好?在火車內不會哭、不會鬧?還是不願意去記起在當時的可怕教訓?孩子總是會「人來瘋」,或是家長還需要多聊一下時,或是好不容易讓孩子吃完餐,自己可以慢慢把餐用完時,偏偏孩子坐不住。是不是我們大家都能一起承擔孩子的教育責任,幫忙提醒孩子要小心,幫忙家長分攤這一短短的用餐時間,讓家長有喘息的機會呢?
孩子是要教導、勸導、引導沒有錯,是否代表店家可以張貼這種不友善的告示呢?這樣的告示與網友的說法,明白揭示:「這個社會不歡迎幼童」,那如何讓大家願意在少子化的社會生孩子?養孩子是嘴巴說說這麼容易的嗎?從小我們被教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跑哪去了呢?
如果未來自己有孩子,卻看到街道上一家家的餐廳寫著「請控制好你的孩子,不然不要進來」,會是什麼感覺?父權社會常把照顧責任放在女性身上,難怪媽媽網友們也會生氣,不是嗎?性別觀點教我們從女性親善、親子親善,到對家庭親善,希望社會看待此事件不要把照顧與教育責任只丟給家長,彼此體諒一下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日前北部一家麵食店,因有小孩在店內尖叫、奔跑,家長卻不制止,後來撞翻麵,家長還索賠醫藥費。店家進而在門口貼出告示:「如果你不能好好控制你的孩子,請你們不要進來用餐(請尊重他人用餐環境)」,網友力挺要去光顧這家餐廳,有些家長則為之氣結,覺得「小孩能夠自己控制,就不叫小孩了」。網友附和:「最討厭吃飯時一堆小孩在狹窄的餐廳追逐,跑一跑跌倒又大哭」、「誰來體諒其他用餐顧客」,責怪家長不管好小孩,甚至說家長是「智障父母」、「垃圾父母」、「把小孩養得像畜牲一樣」,要求家長只准外帶回家吃,不准在餐廳用餐。
這位家長沒有制止孩子吵鬧、打翻湯麵沒賠不是還索賠醫藥費,顯然未能善盡照顧子女、教育子女的責任,很不厚道!但是否真像網友說的是對此告示感到不舒服的家長「只會生、不會養」?甚至要力挺這家餐廳?
我也曾在餐廳、喜宴、火車上遇過跑來跑去、尖叫的孩子,說真的,很煩、很吵、很受不了。通常我會走過去,或在孩子經過的時候提醒他們要安靜、尊重他人,後來家長都會回以抱歉的眼神。但很多次在有機會提醒這些孩子之前,會看到一個發了瘋似的家長怒吼:「叫你安靜你是沒有聽到啊!是不是要把你的腳打斷?叫你坐好坐好坐好!」然後瘋狂地捂著小孩的嘴。我看到小孩痛苦地掙扎,然後家長再大叫:「不准哭!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丟出去!」我看到這樣聲貫全餐廳、全車廂的家長,更讓我感到害怕,因為這個家長用的是語言、聲音、肢體的暴力。
餐廳的立意是希望提供一個對顧客舒服的用餐環境,這可以理解,但用「尊重他人」之名,卻可能「不尊重」帶小孩的家長?很可能是用詞上帶來反感與歧視的意味,因為,家長的責任是「教育孩子」,還是「控制孩子」?孩子的確仍在學習自己拿捏「玩」的分寸,因此幾乎孩子都「不好控制」,才會網友這麼常見這些現象,而家長卻覺得「不舒服」、「有歧視的意味」。
甚至有人說孩子會亂跑是因為「沒家教」?難道每個人小時候都能乖乖坐好?在火車內不會哭、不會鬧?還是不願意去記起在當時的可怕教訓?孩子總是會「人來瘋」,或是家長還需要多聊一下時,或是好不容易讓孩子吃完餐,自己可以慢慢把餐用完時,偏偏孩子坐不住。是不是我們大家都能一起承擔孩子的教育責任,幫忙提醒孩子要小心,幫忙家長分攤這一短短的用餐時間,讓家長有喘息的機會呢?
孩子是要教導、勸導、引導沒有錯,是否代表店家可以張貼這種不友善的告示呢?這樣的告示與網友的說法,明白揭示:「這個社會不歡迎幼童」,那如何讓大家願意在少子化的社會生孩子?養孩子是嘴巴說說這麼容易的嗎?從小我們被教導「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跑哪去了呢?
如果未來自己有孩子,卻看到街道上一家家的餐廳寫著「請控制好你的孩子,不然不要進來」,會是什麼感覺?父權社會常把照顧責任放在女性身上,難怪媽媽網友們也會生氣,不是嗎?性別觀點教我們從女性親善、親子親善,到對家庭親善,希望社會看待此事件不要把照顧與教育責任只丟給家長,彼此體諒一下吧!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