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性別大補帖:重新認識帕提斯
■王晧安
HIV感染會怎麼樣?對身體有什麼影響?飲食或生活習慣需要注意什麼?小病會變大病嗎?在雞尾酒療法之後,檢驗出HIV陽性不應再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定期檢查,確認免疫指數沒有下降到非正常的範圍,HIV不過是個慢性疾病而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更不用擔心影響生命的長度。
人說,驗出HIV,等於宣告死神的來臨。問題是,哪一個人生下來,誰不在面對死神的來臨?是否有HIV離死神更近了?那檢查出心臟病、腎臟病是不是離死神更近了?我們其實不應當讓「對死亡的恐懼」,影響我們對HIV感染者正確的認識。事實上,HIV感染者中的許多人,都已正常生活10年、20年,只要定期回診檢查,必要時配合用藥,與一般的慢性疾病並無差別。
難道HIV感染者不用在生活習慣上作什麼調整嗎?通常而言,少吃生食、少熬夜是最常見的叮嚀,因為生食裡的生菌多,熬夜容易讓免疫力變差,這似乎與一般人無異?沒錯!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身邊的感染者有些人偶吃生食,偶熬夜,有些人未服藥,僅讓生活開心、常保持愉快心情,CD4指數(一種免疫指數)每次檢驗,指數比一般人都來得高,也就是免疫比很多無HIV感染的人更強。如此說,並不是鼓勵HIV感染者要努力吃生食、努力熬夜搞壞身體,依然要定期檢查、照顧好生活作息,重要的是讓非HIV感染者了解,HIV真的沒有這麼可怕!在正常的健康控制下,並不會讓小病變大病。
至今我國的愛滋防治教育,仍多是恐嚇式的教育,缺乏對HIV感染者處境的了解,拿一堆古早以前的發病圖片,告訴大家愛滋有多麼可怕,用「憐憫」的語氣「同情」HIV感染者,而不是真正教大家了解HIV/AIDS感染者處境。相同的,許多人想像的透過「體液/血液交換」的疾病傳染,以為只要有一點點體液交換,就會染上愛滋,生活很慘,人生無光,家人無愛,許多災難式的想法隨之而來。事實上,如果血液中病毒量很低,對一般的人來說,並不會因此感染。更何況,只要全程安全性行為,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我們應當在意的是什麼呢?當很多人感染HIV之後,面對什麼樣的處境?如何幫助HIV感染者開心陽光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如何面對身邊的人,常常「叮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如何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譴責,但對事實卻無法任何幫忙?如何面對身邊的人,視感染者為「髒的」、「無可救的」、「妖魔化」等情形?如何從身邊人的一片黑暗,走出自我人生的光明?
最近某些團體呼籲「伴侶攜手驗愛滋」,強調這才是「互信」、「互愛」的實踐。照顧自我與伴侶的健康固然是好事,但把「驗愛滋」等同於「愛的表現」是哪椿?如果驗出來有HIV感染後,能提供哪些協助?檢驗報告是促進彼此的愛?還是促進彼此分手?這樣的宣導完全地美化性病篩檢,更容易忽視HIV感染者面對的真實處境。愛滋感染者需要的是支持、陪伴的力量,而不是更多的「忠告」、於事無補的「道德勸說」,社會需要的是了解HIV感染者的處境,而不是有更多的恐慌、恐嚇,安全性行為的落實與性病篩檢更不應假「愛」之名。減少對HIV/AIDS的恐慌,更能促進性病篩檢的意願。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HIV感染會怎麼樣?對身體有什麼影響?飲食或生活習慣需要注意什麼?小病會變大病嗎?在雞尾酒療法之後,檢驗出HIV陽性不應再是這麼令人害怕的事,定期檢查,確認免疫指數沒有下降到非正常的範圍,HIV不過是個慢性疾病而已,不再是不治之症,更不用擔心影響生命的長度。
人說,驗出HIV,等於宣告死神的來臨。問題是,哪一個人生下來,誰不在面對死神的來臨?是否有HIV離死神更近了?那檢查出心臟病、腎臟病是不是離死神更近了?我們其實不應當讓「對死亡的恐懼」,影響我們對HIV感染者正確的認識。事實上,HIV感染者中的許多人,都已正常生活10年、20年,只要定期回診檢查,必要時配合用藥,與一般的慢性疾病並無差別。
難道HIV感染者不用在生活習慣上作什麼調整嗎?通常而言,少吃生食、少熬夜是最常見的叮嚀,因為生食裡的生菌多,熬夜容易讓免疫力變差,這似乎與一般人無異?沒錯!基本上沒有什麼差別。身邊的感染者有些人偶吃生食,偶熬夜,有些人未服藥,僅讓生活開心、常保持愉快心情,CD4指數(一種免疫指數)每次檢驗,指數比一般人都來得高,也就是免疫比很多無HIV感染的人更強。如此說,並不是鼓勵HIV感染者要努力吃生食、努力熬夜搞壞身體,依然要定期檢查、照顧好生活作息,重要的是讓非HIV感染者了解,HIV真的沒有這麼可怕!在正常的健康控制下,並不會讓小病變大病。
至今我國的愛滋防治教育,仍多是恐嚇式的教育,缺乏對HIV感染者處境的了解,拿一堆古早以前的發病圖片,告訴大家愛滋有多麼可怕,用「憐憫」的語氣「同情」HIV感染者,而不是真正教大家了解HIV/AIDS感染者處境。相同的,許多人想像的透過「體液/血液交換」的疾病傳染,以為只要有一點點體液交換,就會染上愛滋,生活很慘,人生無光,家人無愛,許多災難式的想法隨之而來。事實上,如果血液中病毒量很低,對一般的人來說,並不會因此感染。更何況,只要全程安全性行為,這些都不再是問題。
我們應當在意的是什麼呢?當很多人感染HIV之後,面對什麼樣的處境?如何幫助HIV感染者開心陽光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如何面對身邊的人,常常「叮囑」要「愛惜自己的身體」?如何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譴責,但對事實卻無法任何幫忙?如何面對身邊的人,視感染者為「髒的」、「無可救的」、「妖魔化」等情形?如何從身邊人的一片黑暗,走出自我人生的光明?
最近某些團體呼籲「伴侶攜手驗愛滋」,強調這才是「互信」、「互愛」的實踐。照顧自我與伴侶的健康固然是好事,但把「驗愛滋」等同於「愛的表現」是哪椿?如果驗出來有HIV感染後,能提供哪些協助?檢驗報告是促進彼此的愛?還是促進彼此分手?這樣的宣導完全地美化性病篩檢,更容易忽視HIV感染者面對的真實處境。愛滋感染者需要的是支持、陪伴的力量,而不是更多的「忠告」、於事無補的「道德勸說」,社會需要的是了解HIV感染者的處境,而不是有更多的恐慌、恐嚇,安全性行為的落實與性病篩檢更不應假「愛」之名。減少對HIV/AIDS的恐慌,更能促進性病篩檢的意願。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