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12年國教不能只改半套--國中學生適性輔導的挑戰

12年國教不能只改半套--國中學生適性輔導的挑戰
12年國教不能只改半套──國中學生適性輔導的挑戰
文/王振圍

遲來的12年國教
1990年代,臺灣教育改革的號角響起。從制定教育基本法、廣設高中大學;1994年由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帶動展開教育改革,提出《總諮議報告書》,改革中小學教育,力倡實施多元入學方案。一系列「開放教科書:一綱多本」、「調整課程綱要:九年一貫」、「改革入學方式:多元入學方案」、「破除明星高中:高中職社區化」教革方案一一出爐。
1983年開始,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匯森已開始研擬「國民教育延長為12年」教育改革方案,期間政府委託相關研究案,僅是紙上談兵。直至2007年時行政院長蘇貞昌宣布推動「12年國教」,各種配套方案隨之公布。2009年,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教育改革協會、人本教育基金會等團體組成「我要12年國教聯盟」,在712日大遊行,要求「免試、優質、快樂、競爭力」。2011年總統馬英九宣布12年國教正式啟動,一系列3大願景「提昇中小學教育品質」、「成就每一個孩子」、「厚植國家競爭力」;5大理念、6大目標、7大面向「全面免學費、優質化/均質化、課程與教學、適性輔導/國民素養、法制、宣導、入學方式」等29個方案上路。詳細資訊可查閱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網站(http://12basic.edu.tw/)。

消失的基測
為減少國中學生考試升學壓力、一試定終身的現象,高中職升學從聯合招生考試(俗稱「高中聯考」),轉為多元入學方案。聯合考試在2001年消失,轉變為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基測」),從「入學考試」變成學生「學力檢測」。
12年國教方案於2014年再廢基測,轉為「教育會考」,除了保有「檢視學生學力」的精神外,考試標準由「常模參照」改為「標準參照」,僅區分「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更將以此結果提供學力資訊,作為學校「補救教學、因材施教」、「適性輔導」的依據。更重要的是提昇免試入學名額比例,減少考試對分發入學的影響,75%以上國中一般畢業生可透過免試升高中職、25%以下畢業生,具科學班、音樂班、體育班等需求者,透過特色招生考試升學。
本文關注的重點,源自於個人在高中職及國中教育現場的觀察,探討12年國民教育改革如何才能成功達成「適性輔導」的目標,關心12年國教是否真能改變青少年學習處境?

教育資源重新分配
首先,12年國教重要的精神在「成就每一個孩子」,想要成就每一個孩子,培養下一個吳季剛、吳寶春,我們不能再讓這些有潛力的青少年於國民教育階段「任其發展」,而是要運用國家資源「用心栽培」。不再只是關注「學業成績」表現不錯的學生,更要能照顧到其他多元能力表現優良的學生,才能真的「適才適所」,需要教育體制、教師、家長的共同協助。
許多媒體將12年國教的焦點放在「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 」。對我來說,我認為媒體及一般大眾是「放錯重點」,忽略「少子化」的社會背景。之所以政府認為12年國教可行,就是因為在「廣設高中」之後,同時面臨「少子化」衝擊,高中太多,學生太少,招生名額遠超過入學人數,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得不」免試。
需要關心超額比序的,恐怕只有各縣市第一志願明星高中。2012年免試入學在某些地區明星高中,甚至成為「只要敢填就能上」,完全不用去想超額比序的問題。桃園、台中、台南明星高中,2013年甚至僅開放不到10%的考試分發入學名額,宜蘭更是全面免試,僅有高雄、台北兩地4所明星高中緊抓著35%40%特色招考入學的名額不放。
12年國教為何要推動「優質化/均質化」方案,目的就在讓各個高中職、國中的教育資源能均衡、重新分配,用心辦學的學校獲得更多補助,不再獨厚明星中學,也不再齊頭式地給予教育經費,揮別過去只重視「學術菁英」的情形。今日大學在談退場機制,從人口結構看未來,高中職仍太多,而12年國教已在「優質化/均質化」方案,默默設計了一個「高中職」自然淘汰的機制,要讓學生找出「哪間是好學校」,由青少年來決定「我要讀哪裡」。這是非明星高中,以及高職、五專搶奪學生市場的機會,同時改變青少年學習處境、求學待遇的重要機會。

國中教育不改,生涯刻板永在
我認為12年國教目前的關鍵,在國中生涯輔導、適性輔導是否能真正落實。雖然現在課程綱要將「生涯發展」融入各科教學,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除了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教師重視之外,其他科教師基本上仍未改變教學內容。因此,國民教育適性輔導能成功嗎?令人非常憂心!
2012年底,國三學生來找我這位輔導老師作生涯諮詢,她/他們想要讀高職。女生想要學美容美髮,男生想學電子餐飲,仔細再談,發現她/他們這些領域的內容都沒嘗試過,「直覺」自己做這行應該不錯。進一步聊,又發現男生容易跳過商業、設計、家政科,女生容易忽略機械、土木、農業科,學生說不上為什麼不選擇這些類群,直接搖頭。我很好奇是什麼影響學生選擇職業類科時,這樣地性別刻板?
學生想要選擇工業類科,但生活科技盡學一堆理論概念,每週只有一節課45分鐘,不再像古早的工藝課,什麼都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試一試,學學木工、學學金工、學學電工,製圖、畫圖這些操作課已經很少見。學生想要選擇家政或餐飲類科,但是家政課相同只有45分鐘,趕趕趕,這東西也做不完,那東西也縫不完,稍微複雜的烹飪也無法學習。如果國中學生讀到特色班級更慘了,像是音樂班、體育班、舞蹈這裡少一節童軍,那裡少一節家政,生活實用課程東缺西少,生涯更是茫呀茫!
國中許多學校依然充斥著「配課」現象,藝能科配給國文、英語、數學這些大部分學生難以提起興趣的科目。更不幸的是,與技職相關的科目,學校常以「少子化」作為理由,未能聘足各科合格師資。如果學生都遇上「配課」,家政拿來上英文,地球科學拿來上理化,生活科技上國文,童軍拿來上歷史,輔導拿來上數學,那還談什麼「教學正常化」?完全是天方夜譚,老師不會教只好瞎上,或上自己擅長的本科,老師痛苦、學生也痛苦!學生能不能上到「本科教師」可說是「各憑運氣」,更別談什麼生涯試探!老師能不能教到擅長科目,也只能各請神佛顯顯神通。
許多學生早就在國中一年級(七年級),甚至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已經跟不上英語、數學的學習,在學校又盡是一堆聽不懂的英語、數學,如何幫助學生「適性發展」?
幾乎都從高中升大學體系畢業的老師,常只會勉勵學生讀高中,對高職一竅不通。搞不清楚電子、電機、資訊、資工有什麼不同,跟學生說:「你喜歡玩電腦就選擇這些!」搞不清楚烘焙科、食品科、餐飲管理科、餐飲技術科學習內容有什麼不同,跟學生:「你喜歡做吃的就選這些!」完全誤人子弟!害人不淺!乖學生聽了老師的建議,上了高職後悔萬千,當初幹嘛不自己弄懂?誤信老師的話,又很難轉換跑道!
許多國中學生沒有機會接觸技職教育,怎麼能夠適性發展,選擇所愛?沒有試探,沒有嘗試,怎麼知道自己愛什麼?那不又得靠著老師、家長,以及從社會環境、大眾媒體提供的刻板印象來選擇?只能從自己極有限的生活經驗來選擇。

增加生涯體驗學習
沒有生涯試探課程,我們如何期許學生認識各種職業類科?就算有再彈性、多元、減少考試壓力的入學管道也是枉然!學生如何在其中發現自己所能?自己所愛?無法從多元試探中,發現與了解自我,如何能突破生涯的性別刻板?
學校也許會安排生涯試探課程,有的安排全校演講,在看不清楚講師、看不清楚螢幕、麥克風聲音無法清楚傳達給每一個人、難以團體互動的大場地聽生涯演講,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這樣的生涯課程,至多是「科系簡介」,缺乏體驗性的探索,單向聽講不應當作生涯試探的一部分。
學校有時會與高中職合作「生涯實察活動」,讓國中學生可以到高中職、科技大學走一走,認識技職體系的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卻只有少數學生可以參加。16個職業類群,常常國中三年只碰得到幾個,接觸不到的只能說無緣。好不容易到了高職進行職涯體驗,但有時候動手做的內容,卻可能跟實際高職學習的內容有很大落差。其實光是讓學生走到各個實習工廠、實際操作的教室,讓國中生看看高職學生正在操作的樣子,也讓高職學生跟國中學弟妹們介紹一下他們都學些什麼,就能給國中學生很多幫助,不會只是「聽」跟「表面」的了解。
國中學生需要的是更全面、更多元、更確實的體驗,需要從教學正常化做起,生涯體驗活動的經費需要更精確的運用,不能只是聽聽講座,為了消化預算而辦活動。需要結合各學校資源統合辦理,讓國中學生有機會充分參觀、體驗,才能照顧到大部分往高職或綜合高中升學的學生。

教師自己要先破除生涯教育迷思
要短時間就了解一個科系學習內容、未來進路並不容易,因此國中的技藝教育特別重要。除了在各領域課程中,應該安排課綱上教學的內容,提供學生操作與體驗的機會以外,國中一直都有「技藝教育課程」,也就是學生較常聽到的「技藝班」。
技藝班有兩種,一種是國中校內自辦式的技藝班,由學校尋找符合資格、具備專長的師資開課,另一種是合作式的技藝班,由高職來安排規劃課程,提供國中學生選課,學生再集中到高職共同學習,基本上技藝班是在國三實施。因此學生可以在國三的時候,有半天的時間學習技藝課程,學學電子、機械、烘培、美容美髮……。對於許多參加技藝班的同學來說,是生活中尋找成就感的來源,因為許多學生並不擅長於讀書、考試,而擅長於「實作」,這類實作課程既可以幫助學生提昇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願意培養一技之長,也會覺得「學校真的有點用」,願意到學校上學,甚至覺得只有「半天的技藝班」很不足,希望有更長的時間可以學習。
但偏偏導師不願意讓學生去上技藝班的理由竟然是「怕學生學壞」?或刻意不告訴學生有技藝班可以上,或受「高職是成績不好的學生讀的」迷思影響,只告訴幾個「學科沒救的學生」技藝班課程資訊,活活阻擋學生職業試探的機會,更阻擋學生獲得實用技能班的入學條件,難道學科好的學生註定被剝奪上技藝課程的機會?
更令人頭痛的是,部分教育行政人員為了鑽那幾乎用不到的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漏洞,教體育老師「製造成績、分數打高一點」,得讓每個孩子體適能都能過關,以確保學生在體適能項目能得分。服務學習開放校內認證,開始變成校內大放水,沒有實際服務,也可以認證服務學習?一群偽造文書,看似為了孩子好的大人們,究竟教孩子的是保養健康、提升體能?服務社會、提升責任感?還是偽造、說謊、功利、投機取巧?
就算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老早漸進式地上路,老師還是一直跟學生說:「先把基測考好吧!等基測考完再決定要讀什麼吧!」等等。以高雄區102年樂學計畫免試入學來說,報名時間是在基測之前!早就要填志願了!怎麼可能還等到基測之後才決定要讀什麼?為什麼要放棄75%的名額,去爭取那25%甚至更少的名額?當免試入學早已試辦多年,成為「主流」的時候,習慣關心「高分學生」的老師,自己也是這樣一路「高分」過來的既得利益者,老師自己也得重新習慣一下新政策、新體制、新教法。
現在國三學生天天在考考考,考到頭都昏了,老師只是淡淡地說:「撐過這段時間就自由了!」不知道是誰的自由?國中整體教學環境不改善,國教勢必失敗!學校的行政人員、教師、家長都要好好分析、了解目前的國民教育實施內容,不能夠人云亦云,才不會讓這些迷思無限地複製下去。

適性輔導成功的挑戰
這些問題存在已久,只是在近20年來的教育改革,以及12年國教的推動下,有機會讓這些「國中學生適性輔導的正面臨挑戰」有機會現形,用8句話簡述之:
聘足各科教師,不再配課
藝能教學正常,不憑運氣
身教大於言教,不要造假
老師熟悉政策,不要裝傻
深入高職群科,不要裝懂
拓展技藝教育,不要歧視
生涯體驗確實,不要隨便
學生志願自選,不靠別人

也許身為國中學生,要深入了解政策並不容易,因為同學們才開始學習什麼是「公民與社會」呢!但這些與國中學生習習相關的政策,我認為教師也可以嘗試讓學生了解,並表達自己的想法,問問學生,這些措施是否真的有助於學生們適性發展?如果學生、教師仍不清楚哪些措施較有助益,那也只能多方嘗試。
我曾遇到學生抱怨:「為什麼學校的技藝班資訊都不公開?」「為什麼參加技藝班要導師同意?」「為什麼我們班都沒有家政課可以上?」我非常感謝這些學生,因為「當下、立即的表達感受」,能讓老師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夠、不到位」,才不會讓政策與教學離學生的發展與需求太遠。老師們也要勇於將意見與行政人員溝通,學校行政主管也要將意見確實傳達給教育行政單位及專家學者,不然教育改革的美意將大打折扣。
學生在生涯探索的過程,也不妨多多開放自我。因為國中階段,人生的經驗仍有限,不要急著判斷自己「喜歡什麼」、「會什麼」、「想要什麼」,不要太早下定論,給自己寬廣的學習空間,更有可能體會到自己不同的未來,不要早早把自己人生的路子走窄了!大大學,大大體驗!如果幸運地找到想投入的領域,也記得「愛我所選擇」,就好好投入,不輕言放棄、不輕言退縮,沒有飯是白吃的,沒有路會是白走的。

12年國教政策已正式上路,從我國教育史來看,這個研擬20年方案也夠長的了!現在需要教育現場的實踐、發現問題、不逃避問題、改善問題,持續朝向目標,培養新青年的多元能力、多元視野,真正成就每一個孩子。現今台灣面臨的挑戰非常多,無非政治人物、公務人員、教師、學生、家長、民間團體不可逃避的挑戰。如果12年國教的方向正確,但細節與執行上仍不足,那我們得努力當防腐劑,勇敢讓更多人知道,讓政策好好實行而不變調!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