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性] 性別大補帖:穿裙子打高爾夫

[性] 性別大補帖:穿裙子打高爾夫




■王晧安

這兩年曾雅妮獲得不少關注,成為台灣媒體的運動新寵。為什麼呢?媒體常稱這位世界球后為「妮妮」,1989年出生,曾獲2008年度LPGA最佳新人獎,22歲於2011年登上世界女性高爾夫選手排名第一!也是LPGA史上累積獎金最快達到200萬美元的球員。

常在電視上聽到「LGPA」,一輩子跟高爾夫無緣的我,一直以為LPGA是高爾夫比賽的賽事名稱,到今天才搞清楚,這4個字是「女子職業高爾夫協會」的簡稱。

有Ladies(女士們)的協會,那有沒有gentlemen的協會呢?雖然沒有GPGA,但有PGA,即「職業高爾夫協會」,只是這個協會沒有標示出「主要組成為男性」。美國PGA成立於1916年,LPGA則成立於1950年,整整慢了34年。雖然PGA也有女性會員,但從PGA主要賽事中,主要參與的都是男性。

我會注意到「高爾夫」這個對我來說遙不可及的運動,是因為最近廣告一直狂打「裙襬搖搖」。搞不清楚的我,還想說為什麼打「高爾夫」還要搖裙子裝可愛?上網一查,才發現自己真的是一點欣賞運動的素養都沒有!

「裙襬搖搖」其實是這次台灣國內一支高爾夫球隊的名字,近代高爾夫運動約在17世紀,從蘇格蘭開始發展的,而該國的傳統服飾就是蘇格蘭裙。而這支球隊的男性打高爾夫球時,會讓自己穿上及膝的裙子,來展現運動的力與美,享受其中的樂趣;而女性也能很時尚地穿裙子參與其中。看來妮妮這次又會很難得地穿裙子參賽了!

2011年12月的這場「裙襬搖搖」國際邀請賽,僅限定女子參加,也讓我好奇高爾夫球是什麼樣的運動?男性與女性參與在這項運動其中,有何不同?為何會男女分開競賽呢?台灣的世界球后會不會對台灣的高爾夫球運動產生性別層面的影響呢?

高爾夫球的準確性與穩定性是這項運動的關鍵,因此也被視為「與性別無關」的運動,但網路上對於男女參與高爾夫球運動,最多的討論依然是在「力氣」這件事情上。但近幾十年來,隨著球桿與其他球具的改良,性別間的差距似乎也變小了。

過去瑞典索倫絲坦及韓國魏成美都曾參與過PGA的賽事。因此,也不是所有高爾夫賽事都是男女分開競賽,也有男女配對賽、聯誼賽、混合賽。在高爾夫球史上,2004年3月2日還有來自丹麥40歲的變性人米亞妮(Mianne Bagger)參加LPGA澳洲公開賽。

雖然目前男女職業選手競賽的賽例仍不夠多,無法看出在高爾夫球競賽場上,男性是否真能勝女性一籌。但是從女性職業選手的表現與水準,的確可以了解到這些表現不是大部分男性或業餘男性水準能達到的。但在球場發球區上,仍看得見性別的區隔,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單純專業與業餘的區隔?只是為了不要使女人發球時,讓男人等太久?

甚至在兒童的高爾夫教學時,有些人主張「男女教法」不同?認為女孩比較細膩、身體協調性好,但力道無法勝過男孩?究竟這是性別社會化的影響?或是教學者將兒童打球的表現作性別化的解釋?

至少,在這一年內,在妮妮的影響下,台灣以往學高爾夫的男孩較多,而現在已進入黃金交叉,變成學高爾夫的女孩較多,「Gentlemen Only, Ladies Forbidden(男人專用,女性止步)」的高爾夫(GOLF)笑話總算不攻自破。

(好性會覺音青年性別工作室主持人)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