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性] 性別大補帖:邀您看見台灣珍貴的文化寶藏

■王晧安

台灣有越來越多新住民,真的是可喜可賀,增添我國文化的豐富多元性!

首先,關於新住民的用語應有多一點留意。早期台灣常用「外籍新娘」來稱呼來自中國及東南亞的結婚移民,但「新娘」不會來台10年依然是「新娘」,因此有人改稱為「台灣媳婦」或是「外籍配偶」。但相同是外籍配偶,來自東南亞或是東北亞?或是來自歐美?來的是男性或是女性?社會似乎仍存在對國家、性別的差別待遇?

截至103年1月,與台灣人結婚的配偶約48萬人,45萬人為女性;其中33萬來自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15萬來自其他國家,中國籍配偶已有11萬,即1/3取得定居證,來自其他國家地區配偶,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則有10萬人,即2/3非大陸地區的女性婚姻移民已成為台灣公民。

因此,既然大部分的婚姻移民已歸化為台灣籍,我們不應當再稱她們為「外籍」配偶,而較適合以「新移民」或「新住民」來稱呼。所謂「移民」,具有移動的特性,「住民」則較能指涉長期居住於本地的現況,應當視敘述的脈絡、所談的對象加以區分。

台灣一直是全球化的移民島嶼,這個小島居住著有2、3千年歷史的原住民族人,後有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台,明清時期數萬人移居來台,無論是日治時期,到近年台日友好,也移入不少日本人,國民政府逾百萬的移民,到近年來移入近50萬的婚姻移民。

台灣這塊土地,含納著各地前仆後繼的人們,從未拒絕過任何人,欣納每一位願意在這塊土地上停留的人們。我們需要向土地學習,學習台灣這塊土地接納各種差異、多元的精神,而台灣作為海島國家,最大的優勢就是包容多元的文化,也是我們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在有些人的眼裡,台灣史就是一部殖民史,在我眼中台灣史是一部成就多元文化的歷史,我們不需要以今非古,不用說日本文化好,清國文化不好,不用說日本文化好,而漢文化才好,更不要說台灣文化好,其他國家文化不好,當我們只專注於單一文化,那等於是棄其他寶貴的文化資產如敝履。

台灣近20年來的結婚移民,正是各國珍貴文化主動向台灣分享的機會,我們應當鼓勵新移民教導我們的小孩認識各移民母國的文化,認識各移民母國的習俗,共享各國的飲食習慣與服裝。

從小開始,教導孩子們各移民母國及在地的各種方言、母語,語言是承載文化豐富的資訊,從教導語言的過程認識文化,讓台灣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得以被發揚,也讓台灣的孩子未來具有與鄰國互動的文化基礎、能力。

我們需要透過新移民幫助台灣的孩子們有更有國際視野,而不是只有英國、美國的視野。無論大人或是小孩,都應該一起學習向各個國家、文化學習,向台灣的土地及原住民民族學習。在教導孩子的同時,更需要我們這些大人以身作則,從制度、教育、個人實踐上,主動向各種文化學習,不貶低、不歧視、不差別待遇,才不枉台灣這塊土地對我們的包容與愛。

(Bravo!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理事長)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